衛教學堂代謝症候群 >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是一類代謝性疾病,它的特徵是血糖長時間高於標準值,糖尿病患者的胰臟所製造的胰島素不足,或是其分泌的胰島素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不斷增加,最後造成身體從尿液排出葡萄糖。
糖尿病糖尿病患控制血壓血脂小撇步
2015-07-02
日前剛公布的99年國人十大死因調查結果出爐,糖尿病排行第五位。過去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除了血糖的控制外,血壓及血脂的維持也是相當重要,上述三項指標,有任何一項未達標準,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及足部病變等併發症發生率,較一般人高出2~3倍,若三項條件都未達標準時,併發症發生率,較一般人8~27倍。 糖尿病控制 項目 標準 血糖 ● 空腹血糖值 <100毫克/公升、飯後2小時內血糖值 <140毫克/公升,60歲以上,或因藥物控制不良等常有低血糖問題者,放寬為空腹<150毫克/公升、飯後2小時內<200毫克/公升。 ● 糖化血色素<6.5%,60歲以上或常有低血壓問題者<7.5% 血壓  收縮壓/舒張壓<130/80毫米汞柱 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毫克/公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男性>40毫克/公升、女性>50毫克/公升              糖尿病患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小撇步 食物營養標示         糖尿病友應需要重視平日飲食熱量,所以需養成參閱食物營養標示及計算攝取食物的熱量及營養成分。食物營養標示內容的營養成分通常分為二大類: (1) 熱量來源;(2) 非熱量來源。   熱量來源 非熱量來源 種類  醣類、蛋白質、脂肪  鈉、鈣、鐵、鉀… 熱量  醣類及蛋白質每克產生4大卡  脂肪每克產生9大卡  調節生理機能,不會產生熱量                 由於碳水化合物藉由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直接影響血糖的高低,因此糖尿病友在閱讀營養標示重點應在碳水化合物。每1份的醣類相當於15克的碳水化合物(約1/4碗飯或1粒拳頭大小水果),因此可以換算吃進多少的食物,轉換成碳水化合物含量,取代正餐或點心中等量的醣類,以利維持總醣類量攝取,血糖才能穩定。再者要注意脂肪含量,當脂肪過多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容易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所以應以低脂產品為最佳選擇,並且每日烹調用油建議控制在30cc內,所以可以用這個標準評估該食物,。         所以可以此量來評估該食物佔掉多少油量,並減少飲食中油脂的攝取。最後要看標示內容中的蛋白質及鈉量,蛋白質影響血糖不明顯,但針對腎病變需限制蛋白質攝取的個案,則需仔細計算後再食用,每吃7公克蛋白質需扣掉飲食中1兩(份)的蛋白質類食物(豆魚肉蛋類)。至於鈉量,建議每日總攝取量應小於2400毫克,所以應避免鈉含量高的食物,以免血壓升高、水腫。         有些食物會標示纖維含量,因纖維具有穩定血糖的功能,因此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也較佳。         最後提醒大家,在閱讀營養標示時要注意標示的單位,有的包裝以100公克或100cc為單位來標示;有的以每份來標示,至於每份含多少重量、多少包、片、個…需仔細算一下,不要看錯單位而估算錯誤哦!
糖尿病糖尿病簡介-您是否罹患糖尿病卻渾然不知
2015-07-02
糖尿病這個21世紀人類文明病的代名詞,根據英國雜誌「刺胳針」報導,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數由1980年1億5300萬人,至2008年已成長至3億4700萬人,近30年成長率超過一倍,由此可見,未來糖尿病患者將持續增加。         究竟什麼是糖尿病?雖然在報章及電子媒體中經常聽見,但民眾還是對它還是相當陌生。是因為糖吃太多造成的嗎?血糖多高才是罹患糖尿病呢?         其實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西元前1500年埃及就有紀載「多尿」症狀,而西元二世紀才由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使用拉丁文Diabetes意指多尿,直到西元17-18世紀研究發現患者的血液和尿液皆有醣分,並推斷尿液中的醣分來自血液,於是利用拉丁文Mellitus表示「甜的」,因此也確立了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一詞。 近代醫學界已發現造成糖尿病的主因有兩點:     (1) 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     (2) 體細胞對於胰島素敏感度下降         胰島素是體內調控血中葡萄糖濃度最重要的荷爾蒙,因此糖尿病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血糖會高於正常人。然而長期血糖濃度過高容易造成血管功能障礙,導致心血管疾病。另外胰島素對於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及利用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壓、高血脂及生長發育不良症狀。         您知道判斷糖尿病標準為何?糖尿病的最主要特徵是「頻尿」及「糖尿」,但並非所有患者皆有此特徵。糖尿病患者因長期血糖濃度過高,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等多種併發症,目前醫界以空腹血糖值超過126亳克/分升(mg/dl);餐後二小時血糖值超過200亳克/分升(mg/dl);糖化血色素(HbA1c)超過6%,等三項指標為標準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然而正常人尿液中出現糖份,需要血糖濃度超過180亳克/分升,因此若認為尿中沒有糖分就不是糖尿病是錯誤的觀念。   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尿病患之飲食原則   飲食要素 建議 熱量 以達到及維持理想體重為準則。 碳水化合物 根據個人的飲食種類,血糖及脂質的反應而不同;原則上占總能量的55%~60%,盡量選用聚合醣類,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以非精製品代替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在新陳代謝及體重正常的情況下,可使用適當量的糖分。 蛋白質 以RDA為原則,蛋白質需要量為每公斤體重0.8公克;但老年人則需要提高。糖尿病患者可降低攝取量,以預防或延緩腎臟的併發症。 脂肪 需占總熱量30%以下,所含的脂肪酸應按比例降低。盡量以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 膽固醇 限制在300毫克/天或以下,可減少心臟血管的疾病。 替代甜味劑 糖尿病患對營養性或非營養性甜味劑均可接受。 鈉 限制在1000毫克/1000大卡,及不超過3000毫克/天,使高血壓的症狀減至最低。嚴格的限制鈉,可能會使一些糖尿病控制不良的患者產生血壓過低或組織液不平衡的危險。 酒 要適量,但對某些糖尿病患及因使用胰島素產生低血糖病患者,神經病變者,血糖或血脂肪控制不良者及肥胖者要完全限制。 維生素及礦物質充劑 適量的攝取量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糖尿病患不需要額外的補充,除非是熱量攝取過低或食物種類被限制者。在某些特殊狀況下需要補充鈣片。   七寶四法預防糖尿病   七寶 1.健康調適 糖尿病可以控制、併發症可以預防   2.健康飲食 總量管控、均衡攝取   3.持續運動 穩定血糖、促進代謝   4.使用藥物 個人化、全方位的藥物治療   5.指標監測 追蹤體重、血壓、血糖、糖化血色素變化,瞭解自己的狀況   6.問題解決 有能力處理高低血糖及其他難題   7.降低風險 妥當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減少併發症發生及惡化的機會 四法 1.量 量自己腰圍   2.測 測定空腹或隨機血糖   3.輕 選擇輕食   4.動 強化運動
糖尿病如何預防糖尿病
2015-07-02
一、高風險的患者 1. 應讓其了解體重減輕和規則運動的益處。 2. 應定期做血糖篩檢。 3. 葡萄糖耐受不良或空腹血糖異常者應照會專家教導體重減輕和運動,並且持之以恆和持續接受指導也很重     要。 4. 對於抽菸的人建議戒菸,而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如高血壓,血脂異常則治療。 5. 藥物也能"未雨綢繆" ,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另外一些研究顯示某些藥物(如acarbose和Troglitazone)     有延緩糖尿病發生的效果。 二、一般民眾 1. 充實知識:對糖尿病了解更多,就會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所警覺。 2. 飲食節制:不僅是指攝取的總熱量少一點,還可請教營養師,注意到營養的均衡與適當。 3. 規則運動:保持規律的運動量,再加上飲食控制,體重就可控制並保持健康。 4. 開朗心情:保持愉快的心情,對任何疾病都有預防的效果。 5. 良好休息:規律的生活作息,可預防疾病的發生。 6. 定期檢查:定期做身體健康檢查,除了解身體狀況,對於預防糖尿病也是很重要的。   何謂連續血糖監測系統 (CGMS)?         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監測次數普遍不足,而且由傳統的血糖機所獲得的血糖值屬不連續性監測,所以要根據這些數值作適當的治療調整相當不容易。但是,經由連續的血糖監測(CGMS),就可以辨識出血糖值高低峰程度及整個血糖值變化的趨勢,這是個別或分時段性的血糖測量所無法得到的結果。           CGMS是西元1999年經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認可通過的監測工具。 其中Medtronic MiniMed CGMS device是利用在皮下植入感應器,每10秒紀錄一次血糖值,每5分鐘儲存一次血糖平均值,每小時可提供12個血糖平均值,因此每天共可提供288個血糖平均值。早在西元1999年,Bruce等人已證實使用CGMS於血糖控制不良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五週後,糖化血色素會有明顯的改善。使用CGMS比傳統的血糖機更容易發現低血糖(尤其是半夜低血糖),可大幅降低發生低血糖昏迷的危險性,也更容易觀察是否有飯後高血糖的情況。   糖尿病相關資訊         糖尿病是一個凶惡的無聲殺手,它會慢慢地破壞全身的大小血管、侵蝕重要的器官,造成慢性腎衰竭、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末端循環不良、截肢等問題,最後會並且造成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問題,實為不可不密切注意、積極治療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治療指標   治療目標           血糖監測是維持良好血糖的必要工具,任何一種治療計劃都必須有監測的指標來獲知成效,血糖監測是最直接的指標。經常的血糖監測除了可以避免高血糖帶來的問題外,還可以預防低血糖的發生。糖尿病人控制血糖在理想的範圍內,不單指身體會感覺舒暢,而且也可避免或延後糖尿病合併症的發生,例如:神經病變、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和血管損害。   全血與血漿葡萄糖濃度之差異?          糖尿病患通常每月到門診回診一次,每月一次的血糖檢查,袛能代表回診當時的血糖,絕對不足以表達糖尿病控制的情況。為了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最有效的辦法是經常作血糖自我監測。          血糖監測的方法簡單來說可分為血漿血糖和全血血糖檢查,血漿血糖檢查必須先抽血,再將全血離心分出血球和血漿,取出血漿後以儀器檢查其中的葡萄糖濃度,雖然手續有點繁瑣,但比較準確,所以各大醫院和檢驗所都採此法,本院門診便是採血漿血糖檢查法。由於血漿血糖檢查法需要抽血、離心和較昂貴的儀器設備,檢查必須在醫院或檢驗所進行,較為不便,病人不易作頻密的血糖監測,所以後來發展出全血血糖檢查。全血血糖檢查是利用特殊的小針裝置,刺手指取一滴全血,滴在試紙上再利用小型的血糖機判讀血糖值,由於其方便性和價格下降,準確度也不錯,在國際強調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下,所以國內各大醫學中心都極力推廣血糖的自我監測,改善國內糖尿病人血糖控制。          一般而言,血漿葡萄糖濃度比全血葡萄糖濃度高百分之十五 (不是15 mg/dl),一般可以用下列公式一換算,但如合併有貧血或多血症之病人,則用公式二換算:        公式一:血漿葡萄糖濃度=1.15  x 全血葡萄糖濃度        公式二:全血葡萄糖濃度=血漿葡萄糖濃度 x (1-0.37×血球容積)          在各種不同時間點自我監測微血管血糖變化,不僅可以了解血糖起伏情況,可確定各種治療計劃的效果,更有助於低血糖的偵測。自我監測血糖並好好加以記錄,可以幫助你的醫師或糖尿病教育人員去調整你的胰島素劑量、食物量和運動量,協助你達到良好血糖控制的目標。          研究顯示常常血糖偵測可提昇良好的血糖控制,理想的偵測時間是三餐前及睡前。因為這些血糖值可以幫助你的醫療小組確定血糖問題所在,及調整胰島素劑量和食物量的需要。如果在血糖監測結果上有問題,可以聯繫你的醫師或糖尿病教育人員。   糖化血色素是甚麼?         監測血糖控制的好壞,最簡單的方法是檢查血糖,它能夠代表當時你的血糖控制,如果你想瞭解過去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情況,檢查糖化血色素是一項最有用的檢查,它可以告訴你過去三個月內的你的糖尿病控制計劃到底是好還是壞,它是檢查一般血糖值所無法得到的訊息。         血色素是紅血球中的一種蛋白質,它主要的功能是將氧氣帶到組織並將二氧化碳帶離組織,葡萄糖可以附在血色素上,直到紅血球被破壞為止,紅血球的平均壽命約四個月,葡萄糖附著的血色素稱為糖化血色素。         葡萄糖可自由通過紅血球並經由化學作用附在血色素上,每個紅血球中都有少量葡萄糖永久性地附著在血色素上,血糖愈高,永久性附在血色素上的糖份就愈多,所以糖化血色素的百分比可以反映出紅血球生存期間內的平均血糖濃度。         失血、溶血性貧血和血紅素的疾病可影響糖化血色素,不能以糖化血色素取代血糖檢查作為糖尿病控制的唯一指標,也不能以它作為調整胰島素劑量的單一依據。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指引,在診斷糖尿病時或糖尿病開始時最好檢查你的糖化血色素,如果你是使用胰島素治療,則每年檢查四次,如果你是使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時,則每年檢查兩次,在必須時,醫師會調整檢查的時機。         檢查糖化血色素可幫助你確定你的血糖檢查是否正確,判定治療計劃是否成功,和顯示出不同的治療計劃間的差異。 治療目標         正常血糖值的範圍大約為60-115mg/dl;視乎個人最後吃過東西的時間而定,在空腹時,血糖可偶爾降至60mg/dl以下,甚至50mg/dl以下,而無任何嚴重或不正常的問題。這可在健康的婦女身上見到,特別是在長期禁食過後。倘若血糖小於45mg/dl,通常代表不正常而嚴重的問題。         糖化血色素的控制標準,一般希望在7%以下,但近年來,健康意識的抬頭,糖尿病已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重大危險因子之ㄧ,因此,嚴格的血糖控制似乎為治療趨勢,希望能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左右。
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療
2015-07-02
糖尿病的治療   ·                 糖尿病飲食 ·                 糖尿病與運動 ·                 胰島素介紹 ·                 口服抗糖尿病藥物 糖尿病飲食           適當的飲食對於糖尿病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可幫助病人達到和維持理想的體重。另外,維持正常血糖值,也可預防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及血管病變。          醫師通常將飲食列為糖尿病治療的首要工作。營養師會建議您一些簡單易學的健康飲食。由於糖尿病病患通常不願意照著死板的糖尿病標準食譜去控制飲食,因此糖 尿病人可以由醫師推介到當地的營養師或營養專家處作個別的飲食諮。各大型醫學中心、醫院或醫學院的門診或糖尿病中心通常都有營養師或營養專家的編制,可接 受飲食諮詢。 糖尿病飲食計劃的指導原則如下: 一. 定時定量 1. 每日進食量應依營養師設計之份量,並固定時間進食,勿暴飲暴食,儘可能少量多餐。 2. 主食類可選擇含纖維較多的食物,如糙米、薏仁、燕麥片等。 二. 應盡量避免進食的食物 1. 含糖的飲料和加工食品:汽水、可樂、罐頭果汁、冰淇淋。 2. 含糖之西點:蛋糕、巧克力、布丁、小西點等。 3. 動物性油脂:豬油、牛油、乳酪、各種肉類的皮。 4. 酒精性飲料。 5. 動物性內臟、蛋黃應減量食用。 三. 可選擇的低熱量食物 1. 纖維質含量高的食物:水果、蔬菜、莢豆植物、穀類、多榖米。 2. 去油之清肉、魚湯。 3. 燙、煮之去油青菜。 4. 蒟蒻。 5. 茶、代糖汽水 (健怡可口可樂)。   糖尿病與運動 一. 運動的好處 1. 可強壯您的肌肉,消耗過多的熱量讓您維持理想體重。 2. 增加糖尿病人體內胰島素的功能,減少降血糖藥物的需求量。 3. 健全您的心肺血管外,更可以降低您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 4. 減低精神壓力和增加精神的集中力。          糖尿病人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是沒有糖尿病患者的兩倍,而且膽固醇過高會增加心臟病的危險性。運動可降低脂肪及膽固醇在血中之含量,亦可降低血壓及增加一種 稱為高密度脂蛋白的產生,高密度脂蛋白可降低心臟疾病的發生。          運動雖然有益,但是激烈的運動有時會導致肌肉扭傷及增加循環系統的負荷,而且會增加在運動中突發心臟病的危險。所以,請與您的醫師討論,醫師會根據病人心 臟及循環系統的情況來考慮多少的運動量對您是安全的,並且視併發症的情況建議您避免那些活動。 二. 運動的種類          運動有很多種,有氧運動較為適合糖尿病人,有氧運動包括步行、遠足、游泳、騎腳踏車、慢跑、跳繩、划船、有氧舞蹈、打網球或籃球等;保齡球、高爾夫球和騎 馬等屬非有氧運動。          步行是最理想且經濟的有氧運動,特別是對於一些較不活動的人。病患可以開始時走15~20分鐘,每週3~4次,然後逐漸增加速度及距離。一般來說,最適當 的步行方式為快步走每分鐘 100~120步。通常行走兩英哩路約可消耗200卡,三英哩約300卡,四英哩380卡,五英哩450卡的熱量。其實,一些日常生活的習慣也是運動的好 機會,例如不坐電梯、自己去洗車子或擦地板、整理家務或花圃等都可以消耗熱量。          糖尿病合併足部神經病變的病人,雖然足部感覺較差仍可享受運動的樂趣。例如選擇游泳或騎腳踏車等,這些運動比跑步對腳部而言負荷較少。但必須小心選擇鞋子 並且應時常檢查腳部皮膚是否有裂傷。 三. 運動的時間 1. 運動最好的時間為飯後1小時。 2. 每次運動大約30分鐘至1小時。 3. 每天一至三次,至少一週運動三天才有效果。 四. 運動的強度          運動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加強心肺的功能,通常以心跳速率來表示運動強度,每次運動所需達到之心跳速率與年齡有關。例如一個40歲的病患,每次運動應 維持心跳速率在每分鐘108—153跳。不過如果身體有其他疾病,如心、肺、神經血管、眼睛等的病人,切勿任意運動,以免引起一些不良後果,必須遵照醫師 的指示作計劃性的適度運動。 運動中應達到之心跳速率(跳/每分鐘)   年齡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每分鐘心跳數 120-150 117-146 114-142 111-138 108-135 105-131 105-127 99-123 96-120 93-116 五. 運動注意事項 1. 要開始規律運動前,須由醫師詳細檢查心臟血管情況,讓醫師評估後再指導運動。 2. 不要空腹運動,尤其是注射胰島素或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後。 3. 不要在運動的肢體注射胰島素,以防血糖下降太快 (例如:慢跑者勿注射大腿)。 4. 血糖 70mg/dl以下或 250mg/dl以上時請勿運動。 5. 運動強度要以漸進方式增加,不要作極速變化之運動。 6. 避免在高溫、及冷或空氣不好的情況下運動。 7. 避免黃昏時運動,怕半夜有低血糖情形發生。 8. 運動前,為避免低血糖現象的發生,應事先補充食物,並隨身攜帶方糖、餅乾。 9. 選擇柔軟舒適的鞋襪,避免腳受傷。 10. 運動時如有胸悶、心悸、流冷汗、頭暈、心跳不規則、臉部發白,應立即停止運動。 胰島素         自從一九二一年發現胰島素,第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由原來幾個星期到幾個月延長到幾十年,雖然胰島素有保命作用,但糖尿病仍是一種慢性致命的疾病,一輩子 仍得用胰島素。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口服降血糖藥物在開始時通常都會有效,但隨著糖尿病時間增加,糖尿病的病況改變,口服降血糖藥物會慢慢失去效果。 當口服降血糖藥物劑量增加至某一程度仍無法控制血糖、或病人對口服藥物有不良反應、又或者是身體狀況不適宜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時,醫師會指定使用胰島素來 控制您的血糖。在某些特殊情形下 (如下列所示),胰島素是一種暫時但非常重要的治療方式,當這些情況過後,可回到原來的治療方式。    1. 懷孕。     2. 重大手術。     3. 處於重大壓力下如:受重傷。     4. 嚴重的感染症。     5. 對口服藥有不良反應或過敏現象者。     6. 有明顯的肝腎功能障礙者。           胰島素有很多種,不同型式的胰島素是根據其純度、濃度、製造方式、藥效的快慢等來區別。基本上,從外觀可分為清及濁的兩種溶液,清的是短效型,濁的是中或 長效型。   口服抗糖尿病藥物         當飲食及運動無法控制第2型糖尿病時,口服降血糖藥物對一些仍有能力分泌胰島素的糖尿病人有幫助,可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的血糖。口服降血糖藥物不 是胰島素,也不能取代運動及飲食治療,而是一種補強治療去幫助您控制血糖。 一. 雙胍類 (Biguanide)         常見的藥物為 Metformin,主要作用機轉為:1) 加強胰島素在肝臟之作用,億至肝臟葡萄糖之新生作用,減少葡萄糖從肝臟釋出。2) 增加週邊細胞利用胰島素的能力,即降低胰島素抗性。3) 減少腸道葡萄糖對吸收。4)促使儲藏於細胞內的葡萄糖輸送蛋白GLUT4跑到細胞表變來參予輸送工作,使細胞表面之葡萄糖輸送蛋白量顯著增加,因此而加強 了胰島素的週邊作用,而加速葡萄糖的代謝。由於此藥物不同於其他口服抗糖尿病藥物,除了具多重作用機轉外,其更可讓體重下降,因此是第2型糖尿病且體重過 重患者的首選藥物。          Metformin藥品之副作用,初服時可能會有腸胃道不適,如厭食、噁心、偶吐、腹瀉等,因此醫療人員會建議患者最好飯後服用。但是飯後服用此藥又會造 成藥物吸收變得更差 (本來空腹吸收率為50~60%,飯後吸收僅剩37.5~45%),因此病患血糖控制也變差,而增加醫療成本的負擔。目前許多廠商已將此藥做了劑型上的改 變,一天一次使用的緩釋錠 (Metformin extended release),不但可增加病患服藥的順從性,其飯後的口服吸收率不減反增,可高達90%,所以不僅可降低病患對 Metformin使用的量及頻次,更可有效地達到血糖的控制。          另外,少數人可能會出現皮疹,通常繼續服用後都會消失。偶而也會引起維他命B12的吸收不良而導致貧血及週邊神經症狀,故最好定期 (通常一年一次)測血中維他命 B12含量。由於 Metformin負作用中以乳酸中毒致命性較高,但發生機率低,約3/100,000,所以對高危險群患者,如肺、心、肝、腎功能不良患者、年老病患、 或酗酒者,應小心使用。如果病人要使用 iodinated顯影劑,最好先停止使用 Metformin數天。   二. 磺醯尿素類(Sulfonylurea)          此類降血糖藥物最主要之機轉為:1) 促進胰臟貝他細胞釋放胰島素之分泌。 2) 抑制胰臟阿法細胞 (a cell) 分泌昇糖素 (Glucagons)。3) 增加胰島素之效益。許多學者認為磺醯尿素類抗糖尿病藥物不但在胰臟發揮作用(刺激胰島素及抑制昇糖素分泌),尚可作用在胰臟以外之組織,包括:減少肝臟對 胰島素之廓清(故較多胰島素在週邊組織作用),以及增加組織對胰島素之敏感度。          以往常用之第一代磺醯尿素類藥物包括Tolbutamide(Orinase)、Chlorpropamide(Diabinese)、 Acetohexamide(Dimelor)三種,因第一代磺醯尿素類藥物與其他藥物之交互反應較大,所以目前以第二代磺醯尿素類之使用較廣。第二代磺 醯尿素類藥物常用者為Glibenclamide(Euglucon),Glipizide(Minidiab)及 Gliclazide(Diamicron), 最大劑量分別為每天20mg、20mg及120mg。至於起始劑量大多為每天半錠開始,若血糖控制不良則每2至4星期增加半錠直至最大劑量為止。至於服用 時間近年多篇報告發現磺醯尿素類抗糖尿病藥物在飯前30分鐘左右服用對飯後血糖之降低有顯著之改善,因為食物及高血糖本身會降低及延後此類藥品之吸收。由 於磺醯尿素類接受器之被發現,一般相信,長期暴露於高血濃度之磺醯尿素類藥物環境下,會減少(down-regulate)磺醯尿素類接受器之數目,反而 使胰島素分泌減少,血糖控制更差,臨床實驗亦經驗證,而這也可能是磺醯尿素類藥物次發性失敗原因之一。          因第二代磺醯尿素類藥物與其他藥物之交互作用小,故臨床使用以第二代磺醯尿素類藥物為主。 1. Glibenclamide作用時間長且其代謝物仍有降血糖活性,臨床上較易引起嚴重之低血糖反應,故不宜使用於65歲以上老人或腎功能不佳者身上。 2. Gliclazide因其代謝物完全沒有降血糖活性,且有抗血小板凝集及血液凝固作用,試管試驗並證明其可吞噬自由基(free radicals),升高高密度膽固醇 (HDL,好的膽固醇),及降低低密度膽固醇 (LDL-C,壞的膽固醇),因此可能有利於防止血管硬化之進展,因此對糖尿病併血管病變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之病人可能有較佳療效,而一些小型臨床試驗 亦證明此點。此外,Gliclazide在心臟血管內之磺醯尿素類接受器結合力弱因此主要作用在貝他細胞上而對心血管影響較小。最近, Gliclazide已全面改用特殊MR劑型 (即modified release),主要特色為Gliclazide MR藥物血中濃度不是呈現一般緩釋劑型所形成的穩定血中濃度,而是白天血中濃度較高,晚上血中濃度較低,但為平緩且波動幅度不大的濃度變化,如此可降低病 患晚上發生低血糖的風險。 3. Glipizide,因其作用時間較Glibenclamide短,且其代謝物完全沒有降血糖活性,臨床上引起嚴重之低血糖反應較 Glibenclamide少,故在65歲以上老人或併有中度以內之腎功能異常者(肌酸酐清除率CCr>30 ml/min或血中肌酸酐creatinine(Cr)<3 mg/dl)勉強仍可使用。          至於第三代磺醯尿素類藥物Glimepiride(Amaryl,1996)可與磺醯尿素類接受器結合部位(65 kDa subunit)異於其他磺醯尿素類藥物結合部位(140 kD subunit),而且它與磺醯尿素類接受器結合較具尃一性(其與胰島貝他細胞上之磺醯尿素類接受器結合強於與心肌細胞上接受器之結合),因此它對心臟血 管的影響較少。近年來亦有報告它對改善胰島素敏感度有不錯的效應,異於以往的磺醯尿素類藥物而較不引起病患體重的上升。此外,Glimepiride(一 錠2 mg)作用快但持久,屬於長效型藥物。其發生低血糖反應機率比其他磺醯尿素類藥物較低(0.9~1.7%)。它的代謝物不具降血糖活性,當病人肌酸酐清除 率低於30而高於10 ml/min仍可使用。一般來說,此類藥物臨床上報告約可降低空腹血糖70~80 mg/dl。 三. α-glucosidase抑制          常見藥物為Acarbose、Voglibose、Miglitol等。這類藥物主要作用為抑制胰臟α-amylase及腸內之 α-glucosidase,因而抑制碳水化合物在腸道之分解及吸收,有效的降低飯後血糖及胰島素濃度,減少動脈硬化之危險,也稍稍的降低空腹血糖,降低 糖化血色素約1%。它的好處是全身性副作用少(因不到2%被吸收),而且單獨使用不會引起低血糖,但副作用為腹脹或偶而腹瀉。偶有引起腸阻塞及GPT升高 的病例報告,故不宜使用於有肝臟或腸道病變的病人身上。須注意的是,雖然它單獨使用不會引起低血糖反應,但與「磺醯尿素類」或胰島素合用時,一旦發生低血 糖反應,最好馬上口服葡萄糖,而不能使用蔗糖或其他碳水化合物,因為Acarbose會抑制後者在腸道內之分解吸收。一般來說,此類藥物臨床上報告約可降 低空腹血糖20~30 mg/dl,飯後血糖45~50 mg/dl,病人每天攝取碳水化合物佔總熱量50%以上者效果才會彰顯。 四. Thiazolidinedione類衍生物(TZD)          這類藥物主要是加強週邊組織及肝臟內部對胰島素之敏感度,因而降低血糖的升高。臨床上己被使用者為 Rosiglitazone(Avandia)、Pioglitazone(Actos)等。這類藥物主要作用為促進細胞核內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 -gamma接受器之活性,因而加強了胰島素的作用,使細胞內葡萄糖運輸蛋白GLUT1及GLUT4增加,將葡萄糖帶進細胞內代謝。此外,臨床上也可降三 酸甘油脂 (TG)、升高高密度膽固醇 (HDL)、但有時低密度膽固醇 (LDL)也稍微上升。由於它有「抗發炎效果」,又能降低胰島素抗阻,故對心血管病變可能有所幫助,目前仍在研究中。依據臨床使用報告,此類藥物約可降低 空腹血糖30~40 mg/dl。          由於這類藥品可能有肝毒性,所以當病人有活動性肝病或肝功能指數(GPT、GOT)已在正常值上限2.5倍以上時,即不應處方這類藥物,此外在開始使用這 類藥物頭一年內必須每個月驗GPT、GOT,連續六個月,再來每二個月驗一次,共六個月,此後每年定期檢驗。一旦肝指數上升至正常值上限的2.5倍以上則 須注意,如果在三倍以上(二次)即應馬上停用此類藥品。另外,此類藥物會引起水分滯留的情形,故有心臟衰竭的病人不應服用,且每次門診均應檢視病人足踝是 否出現水腫現象,有的話應馬上停止使用。 五. 非磺醯尿素類(Non-Sulfonylurea)藥物( Meglitinide)         臨床上最早發展並使用之Meglitinide為Repaglinide(NovoNorm,NovoNordisk公司,1998)。這類藥物主要作用 是促進胰島素之分泌,其機轉為與貝他細胞膜上一些接受器結合(36 kDa,但不是磺醯尿素類接受器),雖然同樣使「鉀離子通道」關閉並進而促進胰島素的分泌,但必須有葡萄糖的存在方能發揮作用,因此進餐後效果才能發揮。 Repaglinide作用較快,藥效較短,加上它主要是經由肝臟代謝(92%),且代謝物不具活性,因此中、高度腎功能障礙者,甚至接受血液透析之病人 也可使用,其發生低血糖的機率也較磺醯尿素類藥物低50%以上。此藥可在三或四餐前15分鐘內服用,每次0.5~4 mg,每天最大劑量為12 mg(進食三餐者)至16 mg(進食四餐者),所謂「one meal one dose,no meal no dose」即是它的特色。此外,Nateglinide (Starlix,Novartis/Yamanouchi/Aventis公司),屬於D-Phenylalanine的衍生物,其作用較 Repaglinide更快更短,給藥後約2小時病人血中胰島素濃度恢復在基礎狀態(Repaglinide為4小時),此藥造成低血糖的機率極低,一般 劑量為120 mg tid,每天最大劑量為180 mg tid。此類藥物臨床上報告約可降低空腹血糖70~80 mg/dl。
糖尿病糖尿病的併發症
2015-07-02
糖尿病的併發症   ◎ 血糖控制良好真得可預防併發症嗎? ◎ 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 ◎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 ◎ 血糖控制良好真得可預防併發症嗎?          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簡稱DCCT),是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疾病和腎臟病總署結合加拿大衛生署耗資上億、歷時十年(從1983年至1993年) 所推動最大之臨床試驗。試驗結果證明第1型糖尿病病人經由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有效地預防或延緩糖尿病性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病變之發生。          此試驗總共有1441位美加地區29家醫學中心的第1型糖尿病人參加,平均年齡為27歲(13-39歲),病史由1年至15年不等。病人分為兩組,其中一組726名病人,平均病程3年、血漿糖231 + 83 mg/dl、糖化血色素8.8 + 1.7%、臨床上並無任何視網膜病變。另一組則有715名病人,平均病程9年、血漿糖233 + 80 mg/dl、糖化血色素9.0 + 1.5%、臨床上已有輕度視網膜病變。這兩組病人再以隨機方式,分別接受兩種不同之治療方式: 一種為積極治療法         病人每天注射三次以上的胰島素或使用胰島素幫浦治療、每天自我監測血糖4次以上並適時調整飲食和運動量及胰島素劑量、每月回診一次以便接受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和職能治療師之指導。積極治療法以:達成空腹血糖70-120 mg/dl、飯後血糖低於180 mg/dl、凌晨3點(一週一次) 血糖高於65 mg/dl、及糖化血色素(每月一次) 低於6.05%為目標。     * 另一種為傳統治療法:病人每天注射一或兩次胰島素治療、每天自我監測血糖一次、及三個月才回診一次。傳統治療法以減輕高血糖症狀、防止嚴重低血糖的發生、維持理想體重、及正常生長、發育為治療目標。 試驗結果發現 1. 試驗結果顯示經傳統治療法治療之病人其血糖平均為231 + 55 mg/dl,糖化血色素為8.9%,而經積極治療法治療之病人其血糖則降為155 + 30mg/dl,糖化血色素則在7-7.2%左右且44%之病人曾降至6.05%以下。 2. 降低血糖可降低糖尿病合併症之發生。           * 眼睛病變:可降低76%。           * 腎臟病變:可降低50%。           * 神經病變:可降低60%。           * 心臟血管疾病:可降低35%。 3. 然而經積極治療法治療之病人其體重較經傳統治療法治療之病人平均增加了4.6公斤(10磅)。 4. 經積極治療法治療之病人發生嚴重低血糖之機會較經傳統治療法治療之病人高出3倍之多。有鑑於此,試驗小組的研究人員及美國糖尿病學會不建議13歲以下的小孩、老人、有心臟病的糖尿病病人、合併其他嚴重病症的病人、或經常發生嚴重低血糖病史的病人接受積極治療法。此外,由於接受積極療法的病人較易增加體重,故肥胖者也不適合接受積極治療法。          因此,如何在預防或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與防止因接受積極治療法而導致之嚴重低血糖症間求得一平衡點,正是醫師與病人兩者之共同課題。由於DCCT是第1型糖尿病人的試驗結果,其結果是否可套用在臨床上絕大多數的第2型糖尿病人身上,令人存疑,幸好英國之UKPDS(以五千多名第2型糖尿病人為對象,研究長達20年)試驗結果與DCCT相契合,使臨床醫師對糖尿病人的治療更積極,對嚴格控制血糖以期減少慢性併發症的發生率更充滿信心。尤有甚者,UKPDS更證明血壓的嚴格控制不但能降低糖尿病小血管病變,更可降低其大血管病變,且在糖尿病併冠心病患者,低密度膽固醇(LDL-C)為最重要因子,其次為高密度膽固醇(HDL-C),因此為了降低糖尿病的大小血管病變,「全方位治療」變得非常重要。    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 一. 低血糖 1. 低血糖的症狀 ◎ 臉色蒼白、盜汗 ◎ 頭暈、頭痛 ◎ 手腳發抖 ◎ 飢餓感 ◎ 心跳加快 2. 低血糖的定義         胰島素、飲食、運動三者不平衡。血糖值在70 mg/dl以下〈症狀可能50 mg/dl以下才會出現〉或是血糖由高濃度急速下降,雖然血糖仍然偏高,亦可能產生低血糖症狀。 3. 低血糖的原因 ◎ 未進食或吃的太少 ◎ 太晚進食 ◎ 口服降血糖劑量太多 ◎ 胰島素注射過量 ◎ 過度運動、未補充食物 ◎ 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和進食時間未配合 ◎ 未按時間進食點心 4. 低血糖的處理 1.當病人意識清醒時,可立即讓病人服用方糖2~3塊或半杯橘子汁、可樂、汽水或二茶匙糖,症狀輕者約5~10分改善,15分後未改善則可重複再給一次,如仍未改善,則應馬上送醫。 2.如果意識不清者,家中備有昇糖素者〈Glucagon〉,請自行肌肉或皮下注射昇糖素,假使沒有昇糖素者,請勿給任何東西,以防嗆到,需立刻送醫急救。 5. 低血糖的預防 1. 按時且定量進食三餐和點心 2. 勿空腹去運動 3. 有額外的運動,需先進食點心〈如水果一份或土司一份〉 4. 胰島素注射劑量需正確,注射後15~30分應進食 5. 隨時攜帶葡萄糖,以備低血糖發作時服用 6. 隨身攜帶識別卡 二. 酮酸中毒         第1型糖尿病患者若停止胰島素注射,血糖很快就會上升,病人會覺得虛弱和飢餓,也會有頻尿的現象,這時因為身體不能利用葡萄糖當作能量來源,身體就使用脂肪和蛋白質,這些代謝的結果會產生酮體,若體內有過多的酮體就產生了酮酸中毒,若酮酸中毒不立即治療可導致昏迷及死亡。 1. 酮酸中毒的症狀: ◎ 極度口渴、脫水 ◎ 尿多、尿中出現酮體 ◎ 虛弱無力 ◎ 噁心、嘔吐、腹部不適 ◎ 呼吸急促或困難,有水果味〈呼吸快而深〉 ◎ 嗜睡,引起糖尿病昏迷,甚至死亡 2. 原因: ◎ 忽略治療 ◎ 注射太少胰島素或停打胰島素 ◎ 感染 ◎ 飲食無節制 ◎ 壓力  3. 處理: ◎ 躺下保暖 ◎ 多攝取水份 ◎ 急送醫院 4. 預防: ◎ 噁心、嘔吐、高燒或尿中有酮體時應立即返院就醫治療 ◎ 不可任意停藥 ◎ 平日注意血糖的控制和尿酮監測 三. 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體性昏迷 1. 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體性昏迷的定義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極度脫水,引起意識障礙,致死亡率高,其特徵是血糖及血液滲透壓很高,但尿中無酮體。 2. 原因 ◎ 感染 ◎ 忽略治療 ◎ 自行停打胰島素或停止服口服降血糖藥物 ◎ 壓力:腦中風、心肌梗塞、燒傷.....等 3. 症狀 ◎ 極度口渴 ◎ 極度多尿 ◎ 噁心嘔吐,腹痛 ◎ 極度脫水,皮膚乾燥 ◎ 神智不清、痙攣、甚至昏迷 ◎ 嚴重時導致死亡 4. 處理 ◎立即將病患送往醫院 預防 ◎ 按時注射指定的胰島素 ◎ 按時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 ◎ 嚴格控制飲食 ◎ 每天測血糖或尿糖 ◎ 按時門診追蹤檢查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          對年輕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是致命的主要原因,但當病人逐漸變老時、則和第2型糖尿病相同,慢性併發症為其致命的主因。糖尿病由於其對小血管的傷害可以產生對許多器官的傷害,包括了產生腎臟、心臟、眼睛及神經的併發症。          治療糖尿病的目的是要控制血糖,控制血糖的主要目標是預防併發症的發生。由於糖尿病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傷害體內大小血管,造成一些重大器官之受損,而且傷害是慢慢地不動聲色進行,病人一點感覺也沒有,往往疏忽了這些併發症的存在,當病人感到不適時,傷害已經造成。美國糖尿病控制和合併症試驗的結果已証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大量減低這些併發症的發生,所以控制血糖和併發症的早期發現及治療是預防這些併發症的不二法門。 腎臟病變          糖尿病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腎臟疾病,且對成年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腎臟疾病是生命的最大威脅。腎臟是由複雜的小血管網所構成,它過濾出血中一些廢物到尿中,糖尿病可造成這些小血管的損害,以致腎臟不能執行濾過廢物的作用。腎臟是維持生命所必需,人若剩一個腎臟還能夠維持,在糖尿病腎臟病則是二個腎臟都受到影響,到後來就必須靠洗腎或換腎了。 糖尿病腎病變按照權威學者丹麥之Dr.C.E.Mogensen分類,可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期(高過濾及肥大期):血液流經腎臟和腎絲球的量(腎絲球濾過率) 增加,腎臟較正常人大。 第二期(靜止期):腎絲球濾過率仍高於正常,但腎絲球基底膜開始增厚,間質增加。在壓力下少量的白蛋白會流失到尿中,流失量每分鐘超過正常人的20微克,這種現象時有時無,稱為微白蛋白尿。要偵測尿中微白蛋白量需做特別檢查,一般市售的小便試紙是不可以偵測得到的。 第三期(腎病變初始期或持續微白蛋白尿期):尿中白蛋白流失率在每分鐘20微克到200微克之間且持續存在,此時一些病人血壓會升高。 第四期(腎病變明顯期):尿中白蛋白流失率大於每分鐘200微克,用一般尿液試紙即可偵測到,故本期又稱試紙蛋白尿陽性期或臨床白蛋白尿期。此時病人血壓大多上升。腎絲球開始關閉,故腎絲球濾過率開始下降,血中肌酸干及尿素氮開始上升。臨床上以腎絲球濾過率高低可再分為:早期(腎絲球濾過率每分鐘在130-70之間)、中期(腎絲球濾過率每分鐘在70-30之間)、及晚期(腎絲球濾過率每分鐘在30-10之間)。 第五期(末期腎臟病變或尿毒症期):病患進入腎臟病變末期,腎絲球全面關閉,腎絲球濾過率每分鐘低於10ml,腎衰竭的症狀產生,需接受透析或腎移植治療。此時病人血壓很高,但洗腎可控制。          上述病變從第一期進行至第四期平均約需17年時間,至末期腎病變約需23年,但如果病人的血壓及血糖未加以適當控制,則整個過程可縮短為5至10年,可見高血壓(指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者) 及高血糖(血糖高於140 mg/dl者) 對糖尿病腎病變之影響。況且高血壓與腎病變互有因果關係,二者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糖尿病病人出現輕微的高血壓,就應及早治療。抗高血壓藥物以選擇不影響血糖,血脂及干擾低血糖症狀之出現者為理想藥物。目前已知降血壓藥物中血管張力素轉換酵素抑制劑(ACEI) 及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 已被證實能有效預防及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進展。ACEI除了降低血壓外,也對腎絲球有直接保護作用,能減輕蛋白尿的程度,甚至對沒有高血壓的病人也有幫助。但必須注意其可能之副作用如腎功能之退化,低血糖症,高血鉀症,及咳嗽等。故病人切勿自行服用抗高血壓藥物而必須經醫師評估後使用。          泌尿道感染亦是發生腎臟問題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會損害神經,影響控制膀胱的神經,使膀胱難以完全排空,細菌易在未排空的膀胱及管道中生存,甚至導至感染,泌尿道感染包括頻尿、小便時疼痛、尿中帶血、下腹部及背部疼痛等,若不及時請醫師診斷及治療,感染有可能會迅速到達腎臟,導致疼痛、發燒及腎臟損壞。 眼睛疾病,可能的眼睛病變包括: 1. 白內障:影響視覺功能 2. 青光眼:眼壓增高,傷害視神經而有可能導致失明。 3.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病變。          糖尿病人發生白內障和青光眼都較非糖尿病人高出一倍,且均可以手術加以治療。糖尿病眼睛病變中以視網膜病變對視力的威脅最大,糖尿病控制愈差或發病時間愈久的人,愈容易發生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患者威脅到視力的主要問題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是位於眼底感光的組織,糖尿病傷害到視網膜上的小血管、使這些血管產生水腫及滲漏,當視網膜病變更厲害時,眼底便會有新生血管的生成,這新生血管可造成出血,流到眼球中央的透明的膠質中,新生血管也可導致視網膜剝離,這二者都可引致失明。          如能及早預防和治療,60%可避免失明的發生,所以糖尿病患者應該至少每年做一次眼科檢查,在視力還沒有受到影響且還不難處理時,就應該要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許多病人用雷射來治療後,可以預防視力的喪失,有些病人甚至可恢復已受損的視力。每年作眼睛定期檢查,可早期發現病灶,及早治療可以減少失明的併發症。 神經病變          糖尿病所造成的神經損害可以使腳部、腿部及指頭的感覺變差,因此病人可能會忽略腳部的細小傷口,直到傷口變得嚴重或發炎時才會注意到。另外糖尿病可造成週邊大血管的病變,使腳部的血流變差,使得腳部的傷口難以癒合。由於糖尿病所形成的神經病變及週邊血管病變,使得糖尿病患者足部截肢的機會大為增加。            糖尿病神經病變有時可以造成足部及腿部劇烈的疼痛,止痛藥及一些抗憂鬱劑可以用來減輕疼痛。大多數的病人,症狀是時好時壞。糖尿病神經病變也可影響到內臟的神經,造成許多內臟器官的問題,例如它可引起消化的障礙。糖尿病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到男性性器勃起的功能,而造成性功能障礙,病人應到泌尿科檢查是出於心理原因還是真正的身體問題,再作進一步治療。 足部病變          糖尿病足部問題主要是由於糖尿病血管和神經病變所引起。週邊血管病變是由於脂肪堆積在血管內,使得血管變窄,供應足部的血流減少。糖尿病週邊神經病變可使神經感覺變得遲鈍,若穿著太緊或不合適的鞋子走路,可能造成損傷而不自覺。若沒有發現,傷口會感染再加上血液循環不良,傷口不易癒合。          適當的足部保養,定期檢查可預防足部損傷或傷口感染。病人可每天自行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水泡。每日以溫水(切勿用熱水)洗腳、不要自己去剪除雞眼、使用潤膚乳液避免足部太乾燥、加上合適的鞋墊或穿著特別的鞋子可減低足部某些部位的壓力等,都是對預防糖尿病足部病變有幫助。          任何在足部的傷口,無論疼痛與否,應馬上找醫師處理,治療可幫助傷口癒合並防止新的傷口產生。糖尿病人小小的足部傷口若不及早治療,有時可導致生命危險和需要進行截肢手術。 心臟疾病        糖尿病病人得心臟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二倍。由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壁比普通人更易堆積脂肪和膽固酵,而這些堆積物會阻礙心臟冠狀動脈血流的供應,一旦此血管被堵塞,則導致心臟肌肉梗塞或猝死的發生。除了糖尿病外,發生心臟病的危險因子還包括了高血壓、肥胖症、高血脂症及抽煙,所以有糖尿病的病人要儘量避免存在其他的危險因子,以降低產生心臟病的機會。 腦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之故,全身血液循環較差,加上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壁比普通人更易堆積脂肪和膽固酵,而這些堆積物會阻礙腦部血流的供應,所以容易造成腦血管疾病,如短暫性腦部缺血、中風等。     參考資料及衛教資訊網站連結 1. http://www.diabetes.org/ 美國糖尿病學會 2. http://www.vghks.gov.tw/meta/ 高雄榮總糖尿病衛教 3. http://www.vghtpe.gov.tw/~meta/edub1.htm 台北榮總糖尿病衛教 4. http://www.tade.org.tw/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5. http://www.bhp.doh.gov.tw/BHP/index.jsp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6. http://www.hch.gov.tw/hygienic.asp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衛教專區
糖尿病造成糖尿病的原因及其危險因子
2015-06-22
 一般大眾對於糖尿病有錯誤觀念,認為一定是要吃甜食才會得糖尿病,或是缺乏運動才會得糖尿病…等。在這種長期被扭曲的觀念下,導致被診斷出糖尿病的病患,其情緒往往陷入沮喪之中。但糖尿病真如上述的原因所造成的嗎?         血液中的葡萄糖藉由胰島素作用進入細胞內提供能量,所以人體就是透過胰臟分泌胰島素來血糖的濃度,因此當胰島素濃度不足時或身體對於胰島素敏感度降低時,便會造成血糖過高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通常分可分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因自體免疫失調,使得分泌胰島素細胞受遭到破壞,無法分泌胰島素,導致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高,卻無法善加利用,使人消瘦,嚴重時造成酮酸中毒及生命危害。通常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又叫做胰島素依賴型,多發生在青少年或幼童,此類型病患約佔總糖尿病人的5%左右,因多屬突發性且與生活習慣無關,極難預防,若被診斷確認就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在台灣屬於重大傷病。   然而一般糖尿病患者有九成以上,為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不僅胰島素分泌量較少,還有胰島素抗性問題,對於胰島素反應不佳。由於罹病初期,胰島素含量並未明顯下降,仍可藉由口服降血糖藥來提高胰島素敏感度或刺激胰島素分泌量,隨著病情的進展,部分病人需藉由胰島素的補充來控制血糖。第二型糖尿病病患,估計病發症前十年,已出現血糖代謝異常症狀,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預防的,若能找出高危險群,適時介入血糖控制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發生。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肥胖、缺乏運動、血脂異常、血糖偏高、代謝症候群、家族血親有糖尿病、婦女在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等等。再者近年來台灣飲食深受西方文化影響,民眾罹患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比增加,使得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透過健康檢查找出高危險族群,積極控制自我身體健康可幫助降低糖尿病發生率。
糖尿病糖尿病與甜味劑(代糖)
2015-06-22
精緻飲食文化的發展,人們對於甜食的需求大增,路上各式飲料及點心,不斷地誘惑著糖尿病患者。但為了滿足糖尿病患者對於甜味的需求,又必須兼顧熱量及血糖的控管,因此食品業者開發出各種甜味劑(代糖)。以下為目前較常添加於食物的代糖種類。 非營養性甜味劑: 1.    合成甜味劑:阿斯巴甜、糖精、醋磺內酯鉀、甜精、賽克拉馬。 2.    非醣類天然甜味劑:甘草精、甜菊精、索馬甜。 營養性甜味劑: 1.    醣類:每克產生4大卡熱量。 2.    單醣:葡萄糖、果糖。 3.    雙醣:蔗糖。 4.    寡糖:3-10單醣組成,人體無法吸收。腸道中被細菌分解,有助乳酸桿菌生長。 5.    糖醇:每克約產生2大卡熱量。       種類大致上有山梨醇、甘露糖醇、木糖醇、乳糖醇、麥芽糖醇及丁四醇等六項。 代糖安全性:   因為人體及動物試驗,皆無法證明攝取糖精與癌症發生有關。但其他在美國上市的代糖需要藉由許多研究和試驗,才能被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惟有先天性苯丙胺酸代謝異常的病人對於阿斯巴甜攝取要限制。                                       甜味劑及其甜度 甜味劑 甜度 葡萄糖 0.64 糖果 1.70 蔗糖 1.00 山梨醇 0.50 甘露醇 0.59 木醣醇 1.0 乳酸醇 0.4 阿斯巴甜 180 糖精 375 醋磺內脂鉀 200 甘草精 50 甜菊糖 300 索馬甜 2000
糖尿病關於糖尿病
2015-06-17
糖尿病是甚麼? 正常人進食後,食物在胃腸道被消化分解後,產生葡萄糖,葡萄糖經由血液運送至胰臟,會刺激胰臟釋出胰島素,胰島素可幫助葡萄糖進入身體各組織細胞,轉變成能量,或貯存在肝、肌肉以及脂肪細胞中。如果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身體各組織對胰島素反應不好時,葡萄糖則不能被利用,於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便會上升。通常血糖濃度超過180mg/dl,即超過腎臟所能回收的極限,葡萄糖便會從尿液中排出。尿糖的出現會使的尿液滲透壓升高,導致大量水分及電解質喪失,而使身體脫水。但也有一些的病人,血糖雖超過180mg/dl,但臨床上卻無任何症狀。這並不表示他們沒有糖尿病。其實血糖超過訂定的標準便算是糖尿病,不一定要有尿糖存在才算糖尿病,由於血糖要高到某程度才會有尿糖出現,所以測定血糖較尿糖準確。況且,有時尿中有糖也不一定是糖尿病,像是腎臟病也有可能造成。另外,像輕度糖尿病 (126mg/dl以上、180mg/dl以下) 也未必會有尿糖情形,所以可統稱為“高血糖症”。診斷糖尿病是以測定血糖為主。因為臨床上發現血中葡萄糖含量超過正常標準的上限一段時間後,臨床上較易引起血管病變,如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腦血管障礙及冠狀動脈疾病等,因此目前診斷糖尿病以檢測血糖為標準。   胰臟與胰島素 胰臟是一個位於胃後下方的橫置扁長型器官,重量不到1/4公斤,較大的一端稱為頭部 (內側),較細長的一端稱為尾部室 (外側)。主要的功能包括外分泌和內分泌兩部分。胰臟外分泌部分的主要功能是直接將消化酵素分泌到腸道中,協助消化食物。在胰臟的尾部中有許多細胞聚集而成的小島,稱為胰島,主要的功能是分泌賀爾蒙到血液中,屬於內分泌系統。在胰島中有一種細胞叫做貝他細胞 (cell),主要分泌的賀爾蒙為胰島素。它可感應血中葡萄糖濃度的變化,並適時適量地分泌出胰島素到血液中,循環全身,協助血糖進入身體各細胞來提供能量,並維持血中葡萄糖濃度在正常範圍之內。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的養分進入身體組織細胞,提供細胞正常運作所需要的能量。它的作用就像一把鑰匙,打開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通道,讓葡萄糖能夠順利進入細胞。當我們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時 (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好時 (如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除了因葡萄糖不能進入細胞所產生之血糖上升外,體內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都會發生異常現象。   糖尿病診斷標準 目前診斷糖尿病,主要依據血糖值高低來判斷。通用的有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和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標準。 1.空腹血糖值Fasting glucose 2.飯後血糖值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健康人體中的理想血糖值應為:空腹70~110mg/dl,飯後2小時80~140mg/dl。 3.糖化血色素程度The level of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 一般認為糖化血色素(HbA1c)的程度代表受試者過去四週到三個月內平均血糖的情況。2010年,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提出HbA1c≥ 6.5%為診斷糖尿病的另一標準。 4.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  一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監測次數普遍不足,而且由傳統的血糖機所獲得的血糖值屬不連續性監測,所以要根據這些數值作適當的治療調整相當不容易。但是,經由連續的血糖監測(CGMS),就可以辨識出血糖值高低峰程度及整個血糖值變化的趨勢,這是個別或分時段性的血糖測量所無法得到的結果。CGMS是西元1999年經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FDA)認可通過的監測工具。若空腹血糖值劇於110mg/dl 及126mg/dl,就可診斷為空腹血糖異常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至於一些病人給予口服75公克葡萄糖 (葡萄糖耐量試驗)後,2小時的靜脈血糖介於140至200mg/dl間,就可說是葡萄糖耐受不良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至於婦女在懷孕時第一次發現糖尿病,分娩後又恢復正常耐糖狀態的,稱作妊娠性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近年來,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婦女在懷孕24-28週時,做妊娠性糖尿病篩檢。初步檢查不必空腹,在喝過50公克葡萄糖沖成的糖水後一小時驗血,如果血漿糖質超過140mg/dl,就應該進一步進行100公克葡萄糖耐量試驗。此時,孕婦在空腹及喝糖水後每隔一小時抽血一次,前後共三小時,如果四項血糖值中有二項超過判定標準 (0、1、2及3小時值分別超過95、180、155、140 mg/dl),就可診斷為妊娠性糖尿病。妊娠性糖尿病病人產後六週至三個月內,應該重新驗血 (75公克葡萄糖耐量試驗),以重新定位自己的耐糖狀態分類。   糖尿病分類 糖尿病是一種多樣性的症侯群,雖然其基本表現都以高血糖為主,但致病原因各異。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修改並訂定新的糖尿病分類方法。新的分類方法不再以治療方法分為胰島素依賴型及非胰島素依賴型,而依據病因區分為第1型及第2型糖尿病等。以下為詳細分類方法: 1. 第1型糖尿病:貝他細胞破壞,導致胰島素的絕對缺乏,分為自體免疫性疾病及原因不明型 (idiopathic) 二亞型。僅佔糖尿病少部份,約為5%,常發生在年輕人及小孩身上。 2. 第2型糖尿病:包括以胰島素抗性為主並伴有胰島素相對缺乏的病患,到主要以胰島素分泌不足合併胰島素抗性的病患。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皆屬此型,約95%,常發生在45歲以上之患者,且很多是體重過重者。 3. 其他特異型糖尿病:包括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藥物或化學物質、胰島素接受體之抗體、特殊遺傳性疾病症候群伴隨之糖尿病等。 4. 妊娠型糖尿病:婦女在懷孕才第一次發現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症狀 因身體不能分泌胰島素或體內細胞對胰島素反應不好時,影響血糖進入肌肉和脂肪組織,使血糖上升。當血糖高達180 mg/dl時,超過腎臟再吸收糖的極限,糖分便從小便中排出。由於糖本身的滲透壓高,在糖分從小便中排出時,會伴隨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使得細胞脫水,所以會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但也有些人,可能不覺得有任何不適的症狀。   1. 典型症狀:三多一少           * 多吃: 食慾變大           * 多喝: 常覺得口渴           * 多尿: 常跑廁所,且尿量多           * 體種減輕 2. 其他症狀:           * 手腳麻、刺痛感           * 視覺模糊           * 皮膚傷口不易復癒合           * 常泌尿道感染           * 疲勞、虛弱、四肢無力           * 皮膚或女性外陰部搔癢   糖尿病流行病學 1. 台灣地區第1型糖尿病流行病學 依據糖尿病學會年輕糖尿病調查、登錄、教育小組,針對台北市30歲以下居民 (含設籍台北市及發病時居住台北市者),所作的回溯性調查,顯示在1984-1989年間,年輕台北市民,每年第1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約為 1.5/100,000。 第1型糖尿病中男女兩性比例接近,發病率以青春期前後最為多見。若依1.5/100,000的發生率推算,在台灣地區1,151餘萬、台北市140萬三十歲以下人口中,每年約可見到173及21位新的第1型糖尿病病例。我國第1型糖尿病之發生率與亞洲各國相當,僅是白種人的1/15-1/30。由於國人第 1型糖尿病較少,因此,臨床上98%以上的糖尿病患都屬於第2型糖尿病。 2. 台灣地區第2型糖尿病流行病學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於1993至1996年執行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以美國 1997 年發表之糖尿病診斷標準為準,19歲以上的男性盛行率為3.7%,女性為6.3%,平均約5%;45歲以上男性為7.9%,女性為17.3%;65歲以上為的男性為7.8%,女性19.6%。結果發現:女性不但罹患糖尿病的盛行率較男性高,女性的年齡效應更是顯著。另外,篩檢出來的糖尿病患者中約三至四成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台灣地區雖小,但也有區域性,特別是山地鄉和澎湖的女性有比較高的糖尿病盛行率。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2001至2002年完成之『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盛行率調查』,顯示15歲以上之高血糖盛行率7.5% (男性8.2%,女性6.8%),空腹血糖偏高的盛行率為3.2%,男女性都在3%左右;而45歲以上的男性高血糖盛行率為15.5%,女性為 14%;65歲以上的男性為18.8%,女性為22.8%,顯示老年女性罹患高血糖的盛行率較男性高。各地區的高血盛行率在6% 至10%間,以南部及東部地區高血糖盛行率較高。篩檢出來的高血糖患者,隨著年齡增加,自知有高血糖問題者也隨年齡增加,但全人口中仍有三至四成不知道自己有高血糖問題,所以,真正的糖尿病盛行率應比所顯示的數據來得高。1999至2002年台大醫院莊立民醫師與其團隊,針對國人近三百萬名青少年與兒童做糖尿病篩檢,結果有120人被發現已罹患第2型糖尿病,而137人被新發現罹患第2型糖尿病,估計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有12人 (男女分別為9人與15.3人) 。分析結果發現這些青少年與兒童都有血壓偏高 (>85%)、高膽固醇、超重等問題,表示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因素已經入侵青少年的族群,尤其是體重過重與罹患第2型糖尿病有明顯劑量上的相關 (dose-dependent)。因此認為肥胖是導致年輕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主因。   糖尿病死亡率 依據衛生署統計,糖尿病死亡率近十年來已由1978年每十萬人口中6.5人,躍昇至1995年的33.97人,呈五倍之增加,而且從1979年以後長據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五位,並於2005年躍升為十大死因第四位,平均每一小時就有1.2人死於糖尿病。若就死亡率增加幅度而言,則為十大之首。特別是65-74歲的老年人口中,若依現有死亡率趨勢推演,當二十一世紀來臨時,糖尿病很有可能成為該年齡群,僅次於各種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事實上,糖尿病與十大死亡原因中之腦血管疾病 (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無不息息相關,其嚴重性不可言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