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訊息

聰明使用防蚊液!塗抹部位、時間、順序各不同!
2024-07-26
      使用防蚊液,是預防蚊蟲叮咬最常見的方法之一!但是,在使用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食藥署提出以下建議: 1.塗抹部位:有些產品是噴灑於衣物,有些則可塗抹於皮膚,但是並非所有部位都可以塗抹,使用前仍需確認使用注意事項等相關標示,若有傷口或過敏等肌膚須盡量避開,避免過度刺激皮膚造成不適。 2.維持防護時間:防蚊液產品需要注意塗抹後可維持的時間,以便進行補擦,如果防蚊液保護效力減弱,身邊仍有蚊子徘徊,則應遵循說明書/仿單的用量說明,適量補擦。 3.塗抹順序:如果需同時使用防曬與防蚊產品,建議先擦防曬後,間隔一段時間再使用防蚊產品,並且在塗抹前留意產品標示及注意事項,塗抹後有任何不適須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療人員。   蚊蟲叮咬後的正確處置       如果不小心被蚊蟲叮咬了,可用肥皂和乾淨的清水清洗傷口,不僅可以減少感染也能適度減緩搔癢,避免用未知的偏方清洗患處,以免刺激傷口甚至引發感染。另外,也可適度冷敷,對消腫止癢也有一定幫助。提醒您,儘量避免過度抓癢,以免引發細菌感染。           另外,不少人被蚊蟲叮咬後,會使用具清涼感的外用藥來減緩搔癢不適,但這類藥品常用來降低搔癢感,如想更有效消炎消腫,建議選擇下列兩類蚊蟲藥膏: 1.含抗組織胺藥品:主要緩解紅腫、搔癢不適的常見成分。 2.含類固醇藥品:主要以抗發炎來減少皮膚發癢,但需避免塗抹於有傷口處,以免增加感染的可能。         食藥署提醒,遭蚊蟲叮咬後所使用的外用藥膏多為局部使用,較少會發生全身性的副作用,但仍需遵循藥品使用說明書適量使用,避免不當用藥而發生不良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蚊蟲叮咬症狀最多持續一到兩週,如發生其他感染症狀、高燒、嚴重過敏反應,或使用相關藥品有任何問題,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另外,若是嬰幼兒被叮咬後產生紅腫反應,並且持續惡化影響作息,或蚊蟲叮咬處不慎抓傷破皮或疼痛,也需要儘快諮詢醫生,避免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或產生其他問題。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82期
蚊蟲不要來!預防叮咬有一套
2024-07-26
      炎熱夏日,蚊子嗡嗡嗡盤旋天際,不僅擾人,被叮咬後還可能出現紅腫、癢、痛、水泡、過敏等症狀,也可能抓破皮膚而導致細菌感染,甚至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食藥署說明,當蚊蟲叮咬人時,會以「口針」刺入人體皮膚,注入唾液並攝取血液,而蚊子的唾液中含有的化學物質會刺激人體,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癢痛的發炎反應。大多數的人對蚊子叮咬所造成的症狀會在數日內消失,但是也有少部分的人對蚊蟲的唾液會產生較大的過敏反應或發燒症狀。     預防蚊蟲叮咬,4撇步學起來       日常生活中,民眾應養成預防蚊蟲叮咬的好習慣,尤其下列4點需注意: 1.清除積水容器:蚊子幼蟲會在積水的容器大量孳生,包含水桶、花盆、瓶罐、鍋碗瓢盆等各式各樣廢棄物。只要是有積水的容器僅需約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大量產生蚊蟲。所以,隨手倒掉積水容器,可有效避免蚊蟲產卵滋生,造成環境危害。 2.穿著長袖衣褲:若外出到容易有蚊蟲出沒的地方,建議穿著合身、淺色長袖能遮蓋皮膚的衣褲,以有效防蚊。 3.安裝防蚊設備:正確裝設紗窗、紗門或蚊帳等防蚊設備,以降低蚊蟲靠近叮咬的機會。 4.選擇合格的防蚊液:皮膚裸露部位,建議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准的防蚊產品來預防蚊蟲叮咬,因為市面上防蚊液產品種類繁多,成分多為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的產品較為常見。若是易過敏者,建議先以小範圍噴塗於手背內側,如沒有紅、腫、熱、痛、癢等過敏反應,再擴大範圍使用。         食藥署提醒,選擇防蚊液時,除了防蚊液濃度,民眾也應注意適用對象、成分標示與注意事項,尤其使用於兒童或嬰幼兒,更需要慎選防蚊產品。此外,許多家長對於嬰幼兒使用防蚊液相關產品有疑慮,所以改塗抹標榜天然的精油類防蚊產品,此類產品挑選時,需避免使用添加薄荷或樟腦等相關成分,以免引發嬰幼兒嚴重不良反應。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82期
降血脂藥吃對了嗎?常用四類降血脂藥跟你講明白!
2024-07-19
    過高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常為許多慢性疾病的前導風險因子,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如心肌梗塞、中風、腎衰竭等。依據現行國際高血脂治療指引建議,降低血脂除須藉生活習慣調整,包括增加運動、低鈉飲食及戒菸外,必要時仍須使用藥品作為控制血脂手段。醫師在開立降血脂藥品前,會評估病人整體情況決定使用藥品種類及劑量,常見降血脂口服藥品有以下4大類型: 1.斯他汀(Statins)類藥品:常用藥品成分有Atorvastatin、Rosuva-statin、Lovastatin、Pravastatin、Simvastatin、Fluvastatin及Pitavastatin等,透過抑制肝細胞合成膽固醇,進而降低膽固醇含量。這是效果最強的降血脂藥品,也是最常開立的處方藥。可能且常見副作用包含肌肉疼痛、頭痛、疲倦等。 2.膽酸結合樹脂:常用藥品成分有Cholestyramine、Colestipol等,作用為在小腸吸收膽酸,使肝臟持續使用膽固醇製造膽酸,減少血中膽固醇含量。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便祕等。 3.纖維酸鹽衍生物:常用藥品成分有Bezafibrate、Ciprofibrate、Clofibrate、Fenofibrate、Gemfibrozil等,透過活化特定酵素以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及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4.菸鹼酸:常用藥品成分為Acipimox,可減少周邊脂肪分解,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臉潮紅、紅疹等。     當開始服用降血脂藥品後,建議定期回診評估血脂控制情形及服藥狀況,即使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血脂數值已達標,亦不要隨意停藥,否則可能造成血中膽固醇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其中,斯他汀(Statins)類藥品可能因食物交互作用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如葡萄柚將抑制Statins的代謝使藥品血中濃度增高、紅麴與Statins結構相似而可能提高副作用的發生率及燕麥會降低Statins吸收影響治療效果等。另外,須注意服藥後是否發生藥品所致副作用,需要時應及時就醫。最後,膽固醇濃度不是短期用藥就會下降的,請依據醫師指示服藥,主動瞭解所服用降血脂藥品,並密切與醫師及藥師討論任何服藥問題,共同邁向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4&id=t622982
雪卡毒素是啥米?藏在全球暖化下的中毒風險
2024-07-15
        隨著夏天到來,溫度日漸上升,在全球暖化下,除了造成極端氣候外,熱帶海魚天然毒素在食品安全中的風險也緩慢上升!就讓食藥署帶領大家一起認識並避免攝取熱帶海魚天然毒素-雪卡毒素(Ciguatoxin)。     雪卡毒素,常見於魚類內臟       由於海洋溫度上升,促使有害藻類增生,如甘比亞藻(Gambierdiscus spp.)和福氏甲藻(Fukuyoa spp.),其產生的「雪卡毒素」經藻食性魚類食用、再被肉食性魚類攝食,最終,「雪卡毒素」會藉由食物鏈再被人攝入,因而導致中毒。         「雪卡毒素」最常存在於魚類內臟中,尤其是肝臟。「雪卡毒素」結構穩定性高、無色無味且耐高溫,故無法藉由烹煮去除,且食用前難以察覺,因此無法由魚的外觀或氣味判斷是否含有毒素。         「雪卡毒素」中毒的潛伏期較長,12小時內可能出現如噁心、嘔吐、腹瀉、低血壓、心搏過緩、感溫異常、頭痛及頭暈等症狀,少數病患甚至會出現癲癇,該症狀可能持續數周、數月至數年。         臺灣四周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藻類及魚種資源,與「雪卡毒素」中毒相關的珊瑚礁魚種像是單斑笛鯛、雙斑笛鯛、星鱠及老虎斑等,我國近10年來總共發生4起雪卡毒素中毒案例,分別在2013年1起、2014年2起以及2019年1起,共計13人受影響,其中3起中毒事件均與雙斑笛鯛有關。   預防「雪卡毒素」中毒,4大撇步記起來 1.避免食用不明來源、不知名的魚類及水產品。 2.避免食用珊瑚礁魚種的頭、魚皮、內臟和卵。 3.購買魚類及水產品時應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並避免購買重量超過3公斤的大型珊瑚礁魚種。 4.食用後若舌頭感覺異味或有麻痺感,即停止食用。       食藥署提醒,若食用魚類後,出現中毒不適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接受專業的治療與照護。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981期
含防腐劑的化粧品可用嗎?食藥署:適量添加防變質
2024-06-04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粧品,因含有大量水分、油脂,很容易導致微生物滋生!為了降低產品遭受微生物污染的風險,化粧品會添加適量防腐劑,以確保保存期間及使用過程中不易變質。         食藥署說明,如果沒有添加防腐劑,化粧品保存期限可能非常短、且很快就會被細菌及黴菌入侵繁殖,導致產品腐敗變質,對人體的危險遠超過防腐劑。因此,在容許範圍內適量添加防腐劑,民眾無需過度擔心。           一般來說,化粧品中的防腐劑有兩種作用:一是製造過程中,讓化粧品內的微生物營養細胞死亡,通常是利用化學方式破壞細胞壁,或干擾微生物的生化作用途徑。第二是建構一個微生物不易繁殖或萌芽(針對孢子)的環境,以停止或減少微生物的生長。         不同防腐劑對於各類化粧品的防腐效能、抑制微生物的範圍有所不同,而化粧品的性質(如pH值)也會影響防腐劑效能。因此,為了配合所有產品配方需求,多數化粧品不會添加單一成分防腐劑,而是用組合多項防腐劑的配方,以達最佳的防腐效能。   衛福部明訂57種化粧品防腐劑量規定與限制       為保障國人使用化粧品安全,衛生福利部已公告「化粧品防腐劑成分名稱及使用限制表」,該表共計57種化粧品防腐劑限量規定與使用限制,現仍持續參酌科學性風險評估結果及國際規範,並適時修正我國化粧品防腐劑成分使用基準,以供業者依循,期能保障消費者使用上的安全。         食藥署提醒,化粧品應存放於陰涼處,避免高溫、潮濕或陽光照射處,使用過程避免手部直接接觸產品,以減少汙染。如果在正常或合理使用化粧品後,肌膚出現不適,請及早接受診療、並攜帶使用的化粧品(包含產品全成分標示)說明不適症狀、日常生活情形及是否有口服或外用藥品。民眾亦可至食藥署建置之「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進行通報,網址:http://qms.fda.gov.tw/tcbw/,通報專線:02-2521-5027。為增加消費者對化粧品安全使用的認知,食藥署特別成立「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臉書粉絲團,更多化粧品安全選用資訊請上http://www.facebook.com/tfdacos查詢。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972期
藏在海鮮裡的危機!認識腸炎弧菌
2024-05-27
      在臺灣的食品中毒案件中,屬腸炎弧菌造成的佔有一定比例,是常見的細菌性食品中毒!究竟,腸炎弧菌是何方神聖?該如何預防?就讓食藥署來為您解密。         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主要生長於溫暖的海域,多分布於近海或出海口水域,尤其在底泥、懸浮物、浮游生物及魚貝類中。因此,若生鮮魚貝類帶有此菌,可能會透過菜刀、砧板、抹布或容器具等,或是手部未保持清潔而造成交叉污染,引起食品中毒。         腸炎弧菌在30℃至37℃時繁殖速度快,約15分鐘內可增加1倍的數量。因此,食品只要經少量的腸炎弧菌污染,短時間即可達到致病菌量。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發冷與發燒等,潛伏期約4至90小時,輕微者可於數天後自行痊癒,死亡率約0.1%。   預防三原則—清潔、加熱、冷藏       腸炎弧菌在淡水中不易存活,因此,生鮮魚貝類可使用大量自來水清洗去除此菌。腸炎弧菌對低溫敏感,在10℃以下,不但不生長且易致死,因此可用低溫冷藏抑制其繁殖;此菌亦不耐熱,在60℃下加熱15分鐘即易被殺滅,故在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是最好的預防方法,並儘量避免生食。在保存上,若生鮮食品與熟食同存放冰箱中,熟食應覆蓋完整並置於上層,以免受生鮮食品的污染。           食藥署提醒您,預防腸炎弧菌食品中毒,應遵守「清潔、加熱、冷藏」三大原則,才能讓您在大啖海鮮之餘,吃得安心又放心。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74期
預防食品中毒!首要目標金黃色葡萄球菌
2024-05-03
        近年來,食品中毒事件頻傳,食藥署針對國內食品中毒案件統計,2022年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的食品中毒案件數與患者數皆為細菌性食品中毒第一位,由此可知,此菌對於食品衛生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究竟什麼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又該如何預防中毒呢?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帶您一同來瞭解。   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感染途徑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主要分布於人體的皮膚、毛髮、鼻腔、咽喉等黏膜部位以及糞便中,且大量存在於發炎或化膿的傷口中,容易藉由食品操作者的手部,或是掉落的毛髮、體表組織而污染食品;亦可能藉由患有乳腺炎的乳牛,進而導致牛乳及其製品遭受污染。         當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受污染的食品上生長,會產生耐熱且對腸道酵素具有抵抗力的腸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 SEs),腸毒素有5型(A至E型),A型最常見,B型可能引起偽膜性結腸炎,C型及D型主要由污染的乳製品中分離,E型較為少見。一旦食品受到腸毒素污染,即便以高溫烹調,仍難以破壞該毒素,進而造成攝食者食品中毒,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與脫水等,潛伏期約1至7小時,且症狀可持續數小時至1天。   良好衛生習慣,有效預防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毒       不論是民眾或是食品從業人員,在調理食品時,皆應維持良好的衛生安全習慣,飯前、如廁後及處理食品前後,應確實洗淨雙手,並注重餐飲環境及食品衛生,調理食品所用之器具應確實保持清潔,避免食品受到交叉污染。食品從業人員於調理過程中,應配戴帽子與口罩,頭髮不得露出帽子外,並以口罩確實遮蔽口鼻;如發現手部有傷口時,應妥善包紮並配戴手套。此外,應時刻注意個人健康狀況,若出現手部皮膚病、出疹、化膿等疾病,不可直接或間接從事食品調理與製備工作。         食藥署提醒,調理完成的食品應儘速食用完畢,避免於室溫下放置過久,如未能馬上食用,則應將食品置於5℃以下冷藏保存,若存放可能超過2天,務必以冷凍保存。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藥物食品安全周報第971期
蝦米!沐浴用品也是屬於化粧品?
2024-04-22
      您知道每天洗澡接觸的沐浴乳、沐浴凝膠等產品,其實都是化粧品嗎?這些沐浴用化粧品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呢?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來為大家深入說明吧!         市面上最常見的沐浴用化粧品,是日常會接觸到的沐浴乳,它最主要的功能是用來清潔臉部以外的皮膚。以外觀來看,沐浴乳可分成透明、不透明或帶珠光感等不同種類,以酸鹼度區分,則有鹼性、弱酸性及中性三種,鹼性是以液態皂為主體;弱酸性是以界面活性劑為主體;中性則為液態皂與界面活性劑混合而成。   快用完時,避免加水慢慢用       食藥署提醒,無論使用哪一種性質的沐浴乳,選購前都要看清楚是否有完整的化粧品應標示事項,並挑選洗後不會感覺到乾澀的沐浴乳。由於沐浴過程中會帶走肌膚表面的水分,因此,沐浴完畢後建議可以適量塗抹乳液,避免肌膚乾燥。此外,沐浴乳也要避免放置於潮濕處,以免產品加速變質。當沐浴乳快使用完畢時,也不要再加水分多次使用,或是將多個不同的沐浴乳倒在一起混合持續用,因為這可能會加速微生物孳生,當肌膚較敏感或是有傷口時,使用到微生物滋生的沐浴乳,可能會產生不可預知的風險。                  若民眾在正常使用沐浴用化粧品後發生不良反應,可通報食藥署建置的「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網址:http://qms.fda.gov.tw/tcbw/;或撥打通報專線:02-2521-5027。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化粧品知識,可上「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Facebook粉絲團,隨時掌握第一手的化粧品安全選購及使用資訊。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藥物食品安全周報第9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