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訊息

宅配美食新趨勢,維持溫度是關鍵!
2024-10-21
宅配美食新趨勢,維持溫度是關鍵!       不想出門或無暇外出時,不少民眾會使用網路採買食品,其中也包含冷凍與冷藏食品,除了能輕鬆享受各地美食,同時也活絡低溫食品宅配市場。食藥署提醒,如果低溫食品在配送過程中失溫解凍,除了會產生消費糾紛之外,更可能造成食品衛生安全危害,進而影響民眾的健康。   避開「危險溫度帶」,減少細菌繁殖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聽過「危險溫度帶」?在7℃-60℃之間是細菌最容易生長繁殖的溫度,因此,許多食品會利用冷藏、冷凍的方式進行貯存。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冷凍食品的品溫應維持攝氏-18℃以下,冷藏食品的品溫應保持7℃以下、凍結點以上。若是倉儲及配送時,未注意溫度而造成溫度上升,除了會導致細菌大量繁殖,也可能造成食品中毒,讓原本美味的食品反而成為衛生殺手。         為確保低溫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食藥署醒民眾需留意以下四點: (1)可靠的配送服務:選擇具備良好冷凍或冷藏設備的配送服務,確保在運輸過程中,食品能在適當溫度下保存。 (2)檢查包裝完整性:收到食品時,應檢查外包裝是否有破損或紙箱軟化變形?是否使用絕緣材料和密封包材,以保持食品的低溫狀態?如包裝不完整或變形,可聯繫物流業者處理。 (3)確認食品溫度:收到食品後,可檢查食品的狀態,觀察表面是否有冷凝水或結霜現象,如包裝表面有大量水滴或冷凍食品有部分軟化情形,可能是食品在運輸過程中溫度不符合要求,可聯繫物流業者處理。 (4)妥善儲存食品:收到食品後,依據包裝上的儲存說明,將食品妥善儲存於冷藏或冷凍庫內,避免與其他食品交叉污染,並將不同食品做分類儲存。 做到上述四點,就可降低食品因失溫而變質的風險,更能吃得安心。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95期
藥品百百種,怎麼保存最好?藥品劑型大不同,保存方法大公開!
2024-09-12
      多數家庭都有醫藥箱,存放常用藥品或慢性病連續處方用藥。面對多種且不同使用方式的藥品,到底該如何正確存放,才能確保品質與療效?就讓食藥署為您解答。   維持藥品包裝的原狀,避免陽光直射與濕熱       保存藥品時,應針對不同包裝的藥品有相對應作法: (1)PTP包裝(Press Through Package,又稱泡殼包裝):藥品有個別的防潮保護,每次服用時壓取所需藥量即可,不會使其他藥品受損,影響隔絕空氣的功能。 (2)藥罐容器:每次使用後都應確實轉緊或蓋緊,藥罐內的塑膠袋是為了填充藥罐,避免藥品碰撞,開封後即可取出;另外,藥罐若有放棉花或乾燥劑,在開封後應即丟棄,避免後續接觸空氣、吸收濕氣,反而讓罐內變成潮濕環境。 (3)診所提供的藥包:這是藥師依據處方箋完成的調劑,因此撕開藥包後就應該確實服用完畢,尚未需要服用的藥包應避免提前拆開,並用夾鏈袋將藥包做密封防潮。         食藥署提醒,一般藥品存放於室溫下即可,除非有特別標示或藥師提醒,才需存放於冰箱冷藏(2-8℃),否則保存於冰箱反而容易使藥品受潮變質。另外,請勿置於陽光直接照射或是濕熱的環境中,例如:夏天車內高溫可能超過50℃,不利於儲存藥品,很容易造成藥品變質,民眾應多加留意。 藥品劑型大不同,保存方法大公開!       面對琳瑯滿目的藥品劑型,民眾到底應該如何保存?食藥署建議8類藥品保存方式: (1)口服錠劑或膠囊:盡可能原包裝保存,建議開封後或調劑日起算半年內服用完畢。藥局領藥或藥師調劑的散藥若沒有日期標示,可以請教藥師該批號藥物的保存期限,或是以領藥日為起的半年為期限。 (2)外用藥:外用藥膏開封後可存放室溫至多半年,且不建議分裝成小罐。若出現外觀破損,藥膏變色、變硬或發臭等,應避免使用。 (3)眼用藥:眼藥水(膏)建議在開封後1個月後丟棄,部分眼藥水需要冷藏保存,若未特別標示或無藥師指示,請勿將眼藥水冷藏,因為可能產生結晶,造成角膜傷害。 (4)藥水:糖漿藥水放冰箱可能產生沉澱,建議室溫保存即可,若無特別標示或藥師指示,請勿將藥水冷藏。開封後,在當次治療期間未使用完就要丟棄。粉泡藥水依藥品不同而有所差異,請詳讀包裝說明來進行保存。   (5)磨粉藥品:藥品經過磨粉後易受潮變質,接觸空氣容易吸濕結塊,建議於醫師開立的天數內服用,若沒服用完應直接丟棄。 (6)吸入劑:含有類固醇的乾粉吸入劑不可以放在浴室,因過多水氣會造成乾粉吸入劑結塊,導致無法正常吸到藥品。 (7)栓劑:除非特別註明冷藏保存,請將栓劑連同藥袋放置室溫且陰涼乾燥處儲存。若出現變質或外觀異常,則不建議使用。 (8)胰島素:未開封時須冷藏保存,存放至包裝上的有效期限。若已開封或常規使用中,則依廠牌不同,通常可在低於30℃的室溫下保存4-6週。       食藥署提醒,民眾若有藥品相關問題,可諮詢藥師,請教藥品的使用與保存方式,民眾也可利用藥袋或仿單,了解各式藥品的保存重點並注意藥品保存期限,為自身的用藥安全把關。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88期
五大類卸粧品,原理各不同!
2024-09-11
      不少民眾都有出門前化粧的習慣,然而,回家後您會好好卸粧嗎?事實上,部分的肌膚問題的確與洗卸清潔有關!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卸粧產品,只要正確使用,皆能有效卸除肌膚上的彩粧品,避免殘粧對皮膚造成傷害與負擔。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灣皮膚科醫學會黃毓惠醫師解說正確的卸粧方法與注意事項,幫助大家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肌膚產品。   透視各種卸粧產品的獨特性       卸粧產品是日常護膚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卸粧水、卸粧乳、卸粧油、卸粧霜(膏)以及卸粧紙巾。不同的卸粧產品有其獨特的卸粧與使用原理,能滿足不同膚質與需求。     (1)卸粧水 卸粧水主要成分是水和界面活性劑,原理是利用界面活性劑將彩粧與皮膚油脂結合,即可輕鬆擦拭去除。   (2)卸粧乳 卸粧乳是一種乳液狀的卸粧產品,通常含有油性成分和水性保濕劑。其原理是利用乳化作用,將彩粧溶解並包覆在油性成分中,再透過擦拭或沖洗去除。   (3)卸粧油 卸粧油是一種高效的卸粧產品,特別適合去除濃粧和防水化粧品。其卸粧原理是利用油脂直接溶解彩粧和皮膚上的油污,再加水乳化將其卸除。   (4)卸粧霜(膏) 卸粧霜或卸粧膏是一種濃稠的卸粧產品,具有強大的卸粧效果和滋潤作用。其原理與卸粧油類似,也是通過油脂溶解彩粧。   (5)卸粧紙巾 卸粧紙巾是一種便捷的卸粧選擇,尤其適合旅行或緊急情況使用。其原理是將卸粧液浸透在紙巾中,通過擦拭將彩粧去除。但因容易摩擦皮膚,不適合長期使用。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89期
雞蛋百百款,挑選、保存撇步大公開!
2024-08-02
      雞蛋的營養價值高,幾乎是每個家庭的必備食材之一。然而,市售雞蛋種類繁多,到底哪一種比較好?挑選和保存上有何撇步?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珮蓉營養師與大家分享市售雞蛋的小知識。         雞蛋有紅、白殼之分,主要是品種造成蛋殼顏色不同。陳珮蓉營養師表示,白殼蛋的雞種數量較多,產蛋量多,因此,市場上以白殼蛋為主,紅殼蛋的雞種數量偏少。雖然紅殼蛋的價格較高,但兩者的營養價值、主要營養成分並無明顯差異,微量元素可能受到飼料影響而有些微差異。           至於洗選蛋和散裝蛋的差別,主要是處理方式。洗選蛋是經嚴格清潔程序和檢查後,確保表面乾淨並去除細菌,以包裝型式出售。散裝蛋則是直接從農場或生產者處取得,且多在傳統市場、雜貨店販售。兩種蛋的品質並無絕對優劣之分,民眾可依自身需求進行挑選。         挑選雞蛋時,民眾應觀察外觀無破損,打蛋後無異味,及確認蛋黃挺實、蛋白濃稠不稀薄流散。   烹調蛋品時,隨手清潔要做好       陳珮蓉營養師提醒,處理食材前,應先將蛋及雙手洗淨,可避免在敲開蛋殼時,將表面的病菌及髒污接觸到可食雞蛋,尤其是處理非洗選蛋。處理雞蛋後,將蛋殼順手丟入垃圾桶並再次洗手,勿隨意放置桌面或盤子而造成污染,也要避免碰過蛋殼後再接觸其他食材,才能降低沙門氏桿菌污染與食品中毒的風險。         此外,雞蛋打開後,最好立刻料理,以免細菌孳生;打蛋時建議多準備一個碗,先將蛋打進碗裡,第二顆蛋再打入第二個碗,確認沒壞再倒回第一個碗中,以免有壞蛋混入;最後,煮熟是重要的原則,應加熱至中心溫度攝氏70 oC以上,且加熱時間也要夠長。         食藥署提醒,雞蛋於攝氏0°C到攝氏4°C的溫度冷藏保存最佳,也可存放在原包裝盒中,避免放在門的儲藏架上,因其溫度變化較大。最後,建議購買後應儘早食用完畢。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83期
炎夏不曬傷!防曬3秘訣看過來
2024-08-02
      夏日艷陽高照,為避免肌膚曬黑、曬傷,防曬非常重要!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教您防曬3秘訣─「要避、要擦、要遮」。首先,「要避」是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之間,曝露在陽光下;「要擦」是塗抹適當防曬化粧品,以防止肌膚曬黑或曬傷;最重要的「要遮」,是指出門可搭配物理性防護,適時撐陽傘、戴寬邊帽、戴太陽眼鏡、穿長袖衣服。   戶外活動,每2~3小時或擦汗後補抹防曬品       此外,防曬化粧品主要目的是補足物理性防護的不足,一般日常生活選擇塗抹足量 SPF 15~30的防曬化粧品,防曬能力就已足夠,並不是防曬係數加倍效果即加倍;如果要在陽光下活動,建議使用防曬係數較高且具紫外線UVA防護功能的產品,並建議應每隔2-3小時或用毛巾擦拭過肌膚後,再次補擦足量的防曬劑;游泳玩水時,則建議使用標示具防水功能的產品,強化自身陽光防護,減少曬黑或曬傷的可能性。         食藥署提醒,如果在正常或合理使用防曬化粧品後,肌膚出現不適,請及早接受診療,就醫時請攜帶使用的防曬化粧品(包含產品全成分標示)告知醫師並說明出現的不適症狀、日常生活情形及是否有口服或外用藥品。除就醫診療外,亦可將使用防曬化粧品時發生的不良反應,至食藥署建置之「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http://qms.fda.gov.tw/tcbw/)進行通報;通報專線:02-2521-5027。為增加消費者對化粧品安全使用的認知,食藥署特別成立「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臉書粉絲團,更多化粧品安全選用資訊請上http://www.facebook.com/tfdacos查詢。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84期
聰明使用防蚊液!塗抹部位、時間、順序各不同!
2024-07-26
      使用防蚊液,是預防蚊蟲叮咬最常見的方法之一!但是,在使用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食藥署提出以下建議: 1.塗抹部位:有些產品是噴灑於衣物,有些則可塗抹於皮膚,但是並非所有部位都可以塗抹,使用前仍需確認使用注意事項等相關標示,若有傷口或過敏等肌膚須盡量避開,避免過度刺激皮膚造成不適。 2.維持防護時間:防蚊液產品需要注意塗抹後可維持的時間,以便進行補擦,如果防蚊液保護效力減弱,身邊仍有蚊子徘徊,則應遵循說明書/仿單的用量說明,適量補擦。 3.塗抹順序:如果需同時使用防曬與防蚊產品,建議先擦防曬後,間隔一段時間再使用防蚊產品,並且在塗抹前留意產品標示及注意事項,塗抹後有任何不適須立即停止使用並諮詢醫療人員。   蚊蟲叮咬後的正確處置       如果不小心被蚊蟲叮咬了,可用肥皂和乾淨的清水清洗傷口,不僅可以減少感染也能適度減緩搔癢,避免用未知的偏方清洗患處,以免刺激傷口甚至引發感染。另外,也可適度冷敷,對消腫止癢也有一定幫助。提醒您,儘量避免過度抓癢,以免引發細菌感染。           另外,不少人被蚊蟲叮咬後,會使用具清涼感的外用藥來減緩搔癢不適,但這類藥品常用來降低搔癢感,如想更有效消炎消腫,建議選擇下列兩類蚊蟲藥膏: 1.含抗組織胺藥品:主要緩解紅腫、搔癢不適的常見成分。 2.含類固醇藥品:主要以抗發炎來減少皮膚發癢,但需避免塗抹於有傷口處,以免增加感染的可能。         食藥署提醒,遭蚊蟲叮咬後所使用的外用藥膏多為局部使用,較少會發生全身性的副作用,但仍需遵循藥品使用說明書適量使用,避免不當用藥而發生不良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蚊蟲叮咬症狀最多持續一到兩週,如發生其他感染症狀、高燒、嚴重過敏反應,或使用相關藥品有任何問題,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另外,若是嬰幼兒被叮咬後產生紅腫反應,並且持續惡化影響作息,或蚊蟲叮咬處不慎抓傷破皮或疼痛,也需要儘快諮詢醫生,避免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或產生其他問題。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82期
蚊蟲不要來!預防叮咬有一套
2024-07-26
      炎熱夏日,蚊子嗡嗡嗡盤旋天際,不僅擾人,被叮咬後還可能出現紅腫、癢、痛、水泡、過敏等症狀,也可能抓破皮膚而導致細菌感染,甚至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食藥署說明,當蚊蟲叮咬人時,會以「口針」刺入人體皮膚,注入唾液並攝取血液,而蚊子的唾液中含有的化學物質會刺激人體,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癢痛的發炎反應。大多數的人對蚊子叮咬所造成的症狀會在數日內消失,但是也有少部分的人對蚊蟲的唾液會產生較大的過敏反應或發燒症狀。     預防蚊蟲叮咬,4撇步學起來       日常生活中,民眾應養成預防蚊蟲叮咬的好習慣,尤其下列4點需注意: 1.清除積水容器:蚊子幼蟲會在積水的容器大量孳生,包含水桶、花盆、瓶罐、鍋碗瓢盆等各式各樣廢棄物。只要是有積水的容器僅需約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大量產生蚊蟲。所以,隨手倒掉積水容器,可有效避免蚊蟲產卵滋生,造成環境危害。 2.穿著長袖衣褲:若外出到容易有蚊蟲出沒的地方,建議穿著合身、淺色長袖能遮蓋皮膚的衣褲,以有效防蚊。 3.安裝防蚊設備:正確裝設紗窗、紗門或蚊帳等防蚊設備,以降低蚊蟲靠近叮咬的機會。 4.選擇合格的防蚊液:皮膚裸露部位,建議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准的防蚊產品來預防蚊蟲叮咬,因為市面上防蚊液產品種類繁多,成分多為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的產品較為常見。若是易過敏者,建議先以小範圍噴塗於手背內側,如沒有紅、腫、熱、痛、癢等過敏反應,再擴大範圍使用。         食藥署提醒,選擇防蚊液時,除了防蚊液濃度,民眾也應注意適用對象、成分標示與注意事項,尤其使用於兒童或嬰幼兒,更需要慎選防蚊產品。此外,許多家長對於嬰幼兒使用防蚊液相關產品有疑慮,所以改塗抹標榜天然的精油類防蚊產品,此類產品挑選時,需避免使用添加薄荷或樟腦等相關成分,以免引發嬰幼兒嚴重不良反應。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982期
降血脂藥吃對了嗎?常用四類降血脂藥跟你講明白!
2024-07-19
    過高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常為許多慢性疾病的前導風險因子,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如心肌梗塞、中風、腎衰竭等。依據現行國際高血脂治療指引建議,降低血脂除須藉生活習慣調整,包括增加運動、低鈉飲食及戒菸外,必要時仍須使用藥品作為控制血脂手段。醫師在開立降血脂藥品前,會評估病人整體情況決定使用藥品種類及劑量,常見降血脂口服藥品有以下4大類型: 1.斯他汀(Statins)類藥品:常用藥品成分有Atorvastatin、Rosuva-statin、Lovastatin、Pravastatin、Simvastatin、Fluvastatin及Pitavastatin等,透過抑制肝細胞合成膽固醇,進而降低膽固醇含量。這是效果最強的降血脂藥品,也是最常開立的處方藥。可能且常見副作用包含肌肉疼痛、頭痛、疲倦等。 2.膽酸結合樹脂:常用藥品成分有Cholestyramine、Colestipol等,作用為在小腸吸收膽酸,使肝臟持續使用膽固醇製造膽酸,減少血中膽固醇含量。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便祕等。 3.纖維酸鹽衍生物:常用藥品成分有Bezafibrate、Ciprofibrate、Clofibrate、Fenofibrate、Gemfibrozil等,透過活化特定酵素以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腸胃不適及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4.菸鹼酸:常用藥品成分為Acipimox,可減少周邊脂肪分解,降低血中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濃度。可能且常見副作用主要是臉潮紅、紅疹等。     當開始服用降血脂藥品後,建議定期回診評估血脂控制情形及服藥狀況,即使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血脂數值已達標,亦不要隨意停藥,否則可能造成血中膽固醇上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其中,斯他汀(Statins)類藥品可能因食物交互作用致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如葡萄柚將抑制Statins的代謝使藥品血中濃度增高、紅麴與Statins結構相似而可能提高副作用的發生率及燕麥會降低Statins吸收影響治療效果等。另外,須注意服藥後是否發生藥品所致副作用,需要時應及時就醫。最後,膽固醇濃度不是短期用藥就會下降的,請依據醫師指示服藥,主動瞭解所服用降血脂藥品,並密切與醫師及藥師討論任何服藥問題,共同邁向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cid=4&id=t622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