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訊息

「毒」與「藥」僅一線之隔
2025-09-12
        提到「毒」,多數人會聯想到危險、致命、有害;而「藥」則常被視為治病救人的良方。事實上,兩者的界線並不如表面那麼清楚,很多時候差別只在於「劑量」。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斯(Paracelsus)曾指出:「所有物質都是毒物,沒有任何東西不是毒物,唯有劑量決定它是否為毒物。」這句話揭示了藥與毒密不可分的本質。   劑量,決定了是藥還是毒        最常見的例子是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的止痛退燒藥。該成分是經肝臟代謝後產生作用,能緩解疼痛與發燒。然而若服用過量,代謝物反而會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導致肝衰竭。         換句話說,即使是藥品,若劑量過高或使用不當,也可能變成毒;反之,若掌握正確劑量與用途,許多毒物也能成為藥品的來源。   從「毒」中尋找「藥」:科學的智慧結晶 透過研究毒物的作用機制,科學家能找出對抗特定疾病的有效成分,進而發展成藥品。例如: (1)青黴素(Penicillin): 青黴菌孳生時,可能引起腎毒性或腸胃道不適。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其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抑制細菌生長,從而研製第一種抗生素,開啟抗生素的時代。   (2)芋螺毒素(Conotoxin): 芋螺分泌的神經毒素會麻痺肌肉,但因其能調控神經訊號傳遞,被應用於止痛藥開發,成為止痛藥的一種選擇。   (3)美國毒蜥毒素(Exendin-4): 被咬傷可能導致低血糖致命,但因其胺基酸結構類似人體GLP-1,可促進胰島素分泌,科學家將其開發成糖尿病治療藥品。   (4)東莨菪鹼(Scopolamine): 來自茄科植物(如曼陀羅)的天然生物鹼,高劑量具有致幻與抑制中樞神經毒性;適量使用則能治療胃腸痙攣,並緩解暈車、暈船。   毒與藥,關鍵在如何使用       「毒」與「藥」本質上一體兩面,差別在於劑量與應用方式。我們不必因「毒」而過度恐懼,也不能對「藥」掉以輕心。在科學研發、嚴謹法規,與醫療專業指引下,才能讓毒變藥、藥不成毒。         下次服用藥品或聽到某種與毒物相關的消息時,不妨想一想:它究竟是毒還是藥,答案往往取決於我們是否能正確、適量地使用它。 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42期
化粧品GMP新制上路:守護健康與美麗的安心保證
2025-09-05
      從2025年7月1日開始,更多化粧品製造廠要符合GMP規定了!您知道嗎?像是牙膏、漱口水、護唇膏、眼霜,其實都是「化粧品」。為了讓大家用得更安心,政府制定了「化粧品GMP」規範。簡單來說,化粧品GMP是一套專門針對化粧品製造廠的品質管制標準,從原料進廠、製作、包裝到出貨,每個步驟都要有清楚的標準流程及記錄。食品藥物管理署會進行現場檢查,確認廠商依照GMP規範生產,以確保產品品質,讓消費者使用更安心。     第二階段GMP適用的產品有哪些? 化粧品GMP依製造產品種類分三階段施行: ▌第一階段(已於2024年7月1日實施): 防曬、染髮、燙髮、止汗制臭,以及含過氧化物的居家牙齒美白化粧品。 ▌第二階段(自2025年7月1日實施): 生產以下產品的製造廠,都必須符合化粧品GMP規定: ●嬰兒用化粧品:嬰兒濕紙巾、嬰兒油、嬰兒乳液、嬰兒泡澡產品等。 ●唇用化粧品:唇膏、唇蜜、護唇膏等。 ●眼部用化粧品: 眼影、眼線筆、睫毛膏、眼霜等。 ●非藥用牙膏、漱口水: 一般市售的牙膏和漱口水。 這些產品會接觸嬰兒肌膚、唇部、眼部以及口腔黏膜,因此安全性非常重要。   化粧品GMP的四大優點 選擇符合GMP的化粧品,能帶來多重保障: 1.保障健康:降低污染風險,預防有害物質產生。 2.提升品質:標準化流程,確保產品品質穩定。 3.提高信心:嚴格檢驗守護使用安全。 4.促進產業發展:強化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   一起守護健康與美麗吧!       化粧品GMP的實施,代表產業在品質管理上的進步。選擇符合GMP的產品,不僅是對產品信任的象徵,更是自我健康的保障。不管是每天早晚使用的牙膏、漱口水,還是滋潤雙唇的護唇膏,有GMP把關,用起來就是更安心!更多資訊,消費者可至食藥署網站(http://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505)查詢。建議民眾持續關注化粧品的品質,為健康與美麗築起堅固防護牆。
蛋白質宣稱有規定?這樣標才合法!
2025-08-22
      隨著運動及健身風潮的興起,愈來愈多人在均衡飲食外,特別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市售產品外包裝常標有「高蛋白質」、「2倍蛋白質」及「低糖高蛋白質」等字樣。這些標示並非隨意為之,而是需符合衛生福利部2024年2月19日修正公告的《包裝食品營養宣稱應遵行事項》規定。現在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帶您快速了解!   蛋白質營養宣稱怎麼標?數字有依據 (一)「高蛋白質」 若食品要標示「高蛋白質」、「富含」、「多」、「強化」等詞語,需符合下列標準之一: •固體或半固體食品:每 100 公克蛋白質含量達 12 公克或以上。 •液體食品:每100毫升或每 100 大卡蛋白質達 6 公克或以上。 例如:若豆漿標示「高蛋白質」,代表其每 100 毫升或每 100 大卡所含蛋白質高於 6 公克,才符合規定。 (二)「2倍蛋白質」 若產品想宣稱「某食品的 2 倍蛋白質」或「較…多」、「較…高」等比較式用語,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固體或半固體食品:與同類參考食品相比,每 100 公克蛋白質須多 6 公克或以上。 •液體食品:每 100 毫升或每 100 大卡須多 3 公克或以上。 此外,包裝上需清楚標明比較對象名稱與實際蛋白質差異數值。例如:「食安牌濃豆漿的蛋白質是食安牌豆漿的 2 倍」,表示每 100 毫升所含蛋白質為參考品的 2 倍。 (三)「低糖高蛋白質」 若食品同時標示多項營養宣稱(如「低糖高蛋白質」),必須使用相同的衡量單位(例如都用每 100 毫升或每 100 大卡)。例如:豆漿若標示「低糖高蛋白質」,須符合以下條件:每 100 毫升糖含量少於 2.5 公克同時蛋白質含量大於 6 公克。       食藥署提醒民眾在選購食品時,務必仔細閱讀營養標示與產品資訊,了解是否符合個人營養需求避免被標語誤導。如欲了解標示規定的詳細內容,可至食品標示諮詢服務平台(www.foodlabel.org.tw/FdaFrontEndApp/Home/Index)查看相關資訊。
夏季消暑飲品正夯,食品衛生不可輕忽
2025-08-08
      當夏季高溫來襲,冰涼飲品成為許多人消暑解渴的首選。市面上各式手搖飲、冰沙、果汁與冰品琳瑯滿目,不僅口感清涼,也能迅速補充水分,是炎炎夏日中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然而,在享受沁涼飲品的同時,仍應注意食品衛生安全,若製作或保存不當,恐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對健康造成影響。       購買飲冰品五大原則 為確保飲用安全,建議民眾選購飲冰品時把握以下原則: 1.店家環境是否整潔: 作業區域應保持乾淨,工作人員應穿戴整齊、注重衛生。 2.冷藏/冷凍設備是否完善: 原料與成品應妥善低溫保存,若發現業者將須冷藏品置於常溫或非適當溫度的設備中,應避免購買。 3.選擇有食品業者登錄的店家: 可上網查詢是否有食品業者登錄或張貼相關資訊,維護消費者權益。 4.飲品購回應儘速食用完畢: 為避免細菌孳生,建議依照產品標示的保存條件,儘速食用完畢,以確保飲品品質。 5.外帶可使用保冷袋: 維持飲品風味與與保鮮。 現場調製飲品,都要清楚標示       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5條第2項及《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相關規定》,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與速食業的現場調製飲料應確實標示下列資訊,保障消費者知的權利:   ➤ 現調飲品應標示該杯總糖量與總熱量   ➤ 含茶葉成分之飲料: •應標示茶葉原料的原產地(國)。 •原料原產地兩國(地)以上者: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標示。 •僅以茶香料調製者,應標示〇〇茶或風味。 ➤ 含咖啡因成分之現調飲料: •應以最高值或紅黃綠標示區分總咖啡因含量(紅:201毫克以上、黃色:101-200毫克、綠色:100毫克以下)。 •應標示咖啡原料的原產地(國)。 •原料原產地兩國(地)以上者: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標示。 ➤ 果蔬含量標示: •果蔬汁含量達10%以上,始可稱為「○○汁」。 •未達10%者應標示為「○○飲料」或等同語意字樣。 •未含果蔬汁者,應標示為「○○風味」或「○○口味」。       面對炎夏高溫,冰涼飲品的確是消暑解渴的好選擇,但也不可忽視食品安全與衛生。建議民眾選擇環境衛生良好、設備完善、資訊標示清楚的店家,並注意儲存方式,確保每一口喝得安心又健康。讓我們一起聰明消費、開心消暑,度過一個健康又愉快的夏天!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37期
從冷藏到加熱,吃對即食雞胸肉更安全
2025-08-08
      即食雞胸肉因其低脂高蛋白的特性,加上食用方便,成為許多消費者日常飲食中的熱門選擇。然而,這類冷藏包裝食品在保存與處理上仍需謹慎,才能確保食用安全。為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楊炳輝副所長,分享即食雞胸肉的選購與保存要點。     從包裝到餐桌:冷藏即食雞胸肉的安全守則       即食雞胸肉在生產後,通常會以真空包裝或氣調包裝(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方式冷藏保存,以延長產品的新鮮度與保存期限。冷藏溫度應維持在0°C至7°C之間,才能有效抑制多數細菌的生長。然而,消費者在購買、運送及家庭保存過程中,若未持續維持低溫,仍可能導致細菌孳生。尤其在開封後,更應儘速食用,避免長時間暴露於室溫,以降低微生物污染風險。         楊炳輝副所長提醒,真空包裝並不等同於無菌。此類包裝僅能抽除空氣、減少氧氣濃度,藉此延緩好氧菌的繁殖,但對厭氧菌如肉毒桿菌等則無抑制作用。若製程中滅菌不完全,或包裝環境受到污染,這類致病菌可能在缺氧環境中繁殖並產生毒素。因此,強烈建議加熱至中心溫度75°C以上,以確保致病菌被有效殺滅,降低食品中毒風險。         此外,在開封時應特別留意產品外觀與氣味,若出現異味、變色、滲液或膨包情形,應避免食用。開封後如未能立即食用,應密封冷藏,並於24小時內食用完畢,以維持產品品質與安全性。         在選購即食雞胸肉時,楊炳輝副所長建議,優先選擇信譽良好、檢驗制度完善的品牌或商家,其製程與品質管控通常較為嚴謹,食品安全相對有保障。另外,產品外包裝應完整無破損,並清楚標示有效日期、保存方式與食用建議。如發現包裝有脹氣、滲漏、異味等情形,應避免購買,以防產品已遭污染或變質。若無法一次食用完畢,則可選擇小包裝或單包裝產品,不僅方便分次食用,也能減少開封後保存不當的風險。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37期
夏日用藥須知:5類藥品可能增加中暑風險
2025-08-01
      日頭赤炎炎,全台氣溫持續飆高,午後陣雨頻繁,在濕熱的環境下人體散熱效率下降,中暑風險也隨之升高,但您知道嗎?部分藥品也可能會增加中暑風險!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醒您,以下五大類藥品要特別注意!     (一)降血壓藥: 如利尿劑,會增加體內水分排除速度,易導致脫水;另如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則可能減慢心跳及血流速度,不利體熱散發。 (二)抗憂鬱藥: 如三環抗憂鬱劑(TCAs),會減少流汗反應,進一步影響體溫調節。 (三)抗過敏藥: 如抗組織胺類藥品,亦會抑制排汗功能,讓身體難以有效散熱。 (四)抗精神病藥: 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降低口渴感,不僅影響身體降溫,還可能導致水分攝取不足。 (五)甲狀腺素補充劑: 會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體內產熱增加,導致體溫升高。       這五類藥品使用者,特別是長者、幼童、糖尿病患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均屬中暑的高風險族群,更應提高警覺,並於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防範措施: ●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外出時可穿著淺色寬鬆衣物 ●注意遮陽及防曬 ●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以免延誤治療時程 ●如果有任何用藥疑問,請諮詢醫師或藥師,確保用藥安全無虞。       此外,即使非高風險族群,也有可能在炎熱氣候中出現中暑症狀,如頭暈、噁心、心跳加速;肌肉痛、肌肉痙攣、體溫升高;多汗後轉為皮膚乾燥變紅等,請儘速至陰涼處休息降溫,並尋求醫藥專業人員協助,讓食藥署與您共同守護安全用藥與夏日健康,遠離中暑威脅!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1036期 
懷孕用藥有學問,掌握正確資訊守護母嬰健康
2025-08-01
        為了孕育健康、平安的寶寶,孕期用藥安全是每位準媽媽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別邀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黃建霈醫師,說明孕期用藥的基本原則與注意事項,協助準媽媽在面對身體不適或慢性疾病治療時,做出安心、正確的用藥選擇,保障自身與胎兒的健康。           黃建霈醫師指出,孕期用藥需特別謹慎,主要原因在於部分藥品可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進而影響胎兒的心臟、神經系統、腦部、五官及四肢的正常發育。   孕期不同階段 用藥皆須謹慎       其中,第一孕期(約懷孕第4至第8週)為胎兒器官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期,此階段若誤服藥品,恐影響胎兒正常發育。而第9週至生產前雖為胎兒逐步成形階段,仍有藥品可能導致胎兒生長遲緩或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以常見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為例,若於懷孕20週後使用,恐引發羊水過少,甚至造成胎兒動脈導管提前閉合,進而引發肺動脈高壓等嚴重併發症,因此不建議孕期使用。         部分女性在尚未察覺懷孕的情況下服用藥品,常因此感到焦慮。對此,黃建霈醫師說明,若用藥發生在受孕後的頭四週內,藥品可能造成胚胎無法著床或存活,自然淘汰;若胚胎能順利存活,建議後續透過產檢密切追蹤發育情形。若發現胎兒發展可能受到嚴重影響,醫師將協助準父母共同評估後續處置方向。         此外,若女性本身因慢性病需長期服藥,如使用於高血壓的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ARB),或是口服降血糖藥、抗癲癇藥品或精神科藥品等,建議在確認懷孕後儘速與醫師討論,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停藥或調整藥品,以降低對胎兒的潛在影響。   口服與外用藥品皆需慎選,孕期保養有學問       另一方面,也有準媽媽因擔心藥品影響胎兒而延誤就醫或拒絕用藥,反而造成更大風險。以甲狀腺機能亢進為例,若不治療,可能引發嚴重的甲狀腺風暴,危及母胎生命。即使治療藥品可能對少部分胎兒造成唇顎裂或頭皮缺損等風險,但在臨床上發生率極低,且多數可透過後續醫療處理改善,整體風險遠低於未治療所造成的傷害。醫師會綜合考量「利大於弊」原則,確保藥品使用的安全性與必要性。         除了口服藥品,外用藥品與化粧品也需多加注意。黃建霈醫師提醒,含有A酸、水楊酸或塑化劑成分的化粧品,以及常見的痠痛貼布,多含NSAIDs成分,可能經皮膚吸收後影響胎兒,建議孕期減少或避免使用。       最後,黃建霈醫師呼籲,有懷孕計畫或已經懷孕的女性,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懷孕情形,讓醫師根據個人狀況進行妥善用藥評估。若對所使用的藥品或化粧品有疑問,也可諮詢主治醫師、婦產科醫師或藥師,獲得專業建議後再做決定,才能安心用藥、健康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10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