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訊息

夏季消暑飲品正夯,食品衛生不可輕忽
2025-08-08
      當夏季高溫來襲,冰涼飲品成為許多人消暑解渴的首選。市面上各式手搖飲、冰沙、果汁與冰品琳瑯滿目,不僅口感清涼,也能迅速補充水分,是炎炎夏日中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然而,在享受沁涼飲品的同時,仍應注意食品衛生安全,若製作或保存不當,恐成為細菌孳生的溫床,對健康造成影響。       購買飲冰品五大原則 為確保飲用安全,建議民眾選購飲冰品時把握以下原則: 1.店家環境是否整潔: 作業區域應保持乾淨,工作人員應穿戴整齊、注重衛生。 2.冷藏/冷凍設備是否完善: 原料與成品應妥善低溫保存,若發現業者將須冷藏品置於常溫或非適當溫度的設備中,應避免購買。 3.選擇有食品業者登錄的店家: 可上網查詢是否有食品業者登錄或張貼相關資訊,維護消費者權益。 4.飲品購回應儘速食用完畢: 為避免細菌孳生,建議依照產品標示的保存條件,儘速食用完畢,以確保飲品品質。 5.外帶可使用保冷袋: 維持飲品風味與與保鮮。 現場調製飲品,都要清楚標示       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5條第2項及《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相關規定》,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與速食業的現場調製飲料應確實標示下列資訊,保障消費者知的權利:   ➤ 現調飲品應標示該杯總糖量與總熱量   ➤ 含茶葉成分之飲料: •應標示茶葉原料的原產地(國)。 •原料原產地兩國(地)以上者: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標示。 •僅以茶香料調製者,應標示〇〇茶或風味。 ➤ 含咖啡因成分之現調飲料: •應以最高值或紅黃綠標示區分總咖啡因含量(紅:201毫克以上、黃色:101-200毫克、綠色:100毫克以下)。 •應標示咖啡原料的原產地(國)。 •原料原產地兩國(地)以上者: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標示。 ➤ 果蔬含量標示: •果蔬汁含量達10%以上,始可稱為「○○汁」。 •未達10%者應標示為「○○飲料」或等同語意字樣。 •未含果蔬汁者,應標示為「○○風味」或「○○口味」。       面對炎夏高溫,冰涼飲品的確是消暑解渴的好選擇,但也不可忽視食品安全與衛生。建議民眾選擇環境衛生良好、設備完善、資訊標示清楚的店家,並注意儲存方式,確保每一口喝得安心又健康。讓我們一起聰明消費、開心消暑,度過一個健康又愉快的夏天!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37期
從冷藏到加熱,吃對即食雞胸肉更安全
2025-08-08
      即食雞胸肉因其低脂高蛋白的特性,加上食用方便,成為許多消費者日常飲食中的熱門選擇。然而,這類冷藏包裝食品在保存與處理上仍需謹慎,才能確保食用安全。為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楊炳輝副所長,分享即食雞胸肉的選購與保存要點。     從包裝到餐桌:冷藏即食雞胸肉的安全守則       即食雞胸肉在生產後,通常會以真空包裝或氣調包裝(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方式冷藏保存,以延長產品的新鮮度與保存期限。冷藏溫度應維持在0°C至7°C之間,才能有效抑制多數細菌的生長。然而,消費者在購買、運送及家庭保存過程中,若未持續維持低溫,仍可能導致細菌孳生。尤其在開封後,更應儘速食用,避免長時間暴露於室溫,以降低微生物污染風險。         楊炳輝副所長提醒,真空包裝並不等同於無菌。此類包裝僅能抽除空氣、減少氧氣濃度,藉此延緩好氧菌的繁殖,但對厭氧菌如肉毒桿菌等則無抑制作用。若製程中滅菌不完全,或包裝環境受到污染,這類致病菌可能在缺氧環境中繁殖並產生毒素。因此,強烈建議加熱至中心溫度75°C以上,以確保致病菌被有效殺滅,降低食品中毒風險。         此外,在開封時應特別留意產品外觀與氣味,若出現異味、變色、滲液或膨包情形,應避免食用。開封後如未能立即食用,應密封冷藏,並於24小時內食用完畢,以維持產品品質與安全性。         在選購即食雞胸肉時,楊炳輝副所長建議,優先選擇信譽良好、檢驗制度完善的品牌或商家,其製程與品質管控通常較為嚴謹,食品安全相對有保障。另外,產品外包裝應完整無破損,並清楚標示有效日期、保存方式與食用建議。如發現包裝有脹氣、滲漏、異味等情形,應避免購買,以防產品已遭污染或變質。若無法一次食用完畢,則可選擇小包裝或單包裝產品,不僅方便分次食用,也能減少開封後保存不當的風險。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37期
夏日用藥須知:5類藥品可能增加中暑風險
2025-08-01
      日頭赤炎炎,全台氣溫持續飆高,午後陣雨頻繁,在濕熱的環境下人體散熱效率下降,中暑風險也隨之升高,但您知道嗎?部分藥品也可能會增加中暑風險!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提醒您,以下五大類藥品要特別注意!     (一)降血壓藥: 如利尿劑,會增加體內水分排除速度,易導致脫水;另如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則可能減慢心跳及血流速度,不利體熱散發。 (二)抗憂鬱藥: 如三環抗憂鬱劑(TCAs),會減少流汗反應,進一步影響體溫調節。 (三)抗過敏藥: 如抗組織胺類藥品,亦會抑制排汗功能,讓身體難以有效散熱。 (四)抗精神病藥: 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降低口渴感,不僅影響身體降溫,還可能導致水分攝取不足。 (五)甲狀腺素補充劑: 會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體內產熱增加,導致體溫升高。       這五類藥品使用者,特別是長者、幼童、糖尿病患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均屬中暑的高風險族群,更應提高警覺,並於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防範措施: ●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外出時可穿著淺色寬鬆衣物 ●注意遮陽及防曬 ●切勿自行停藥或調整劑量,以免延誤治療時程 ●如果有任何用藥疑問,請諮詢醫師或藥師,確保用藥安全無虞。       此外,即使非高風險族群,也有可能在炎熱氣候中出現中暑症狀,如頭暈、噁心、心跳加速;肌肉痛、肌肉痙攣、體溫升高;多汗後轉為皮膚乾燥變紅等,請儘速至陰涼處休息降溫,並尋求醫藥專業人員協助,讓食藥署與您共同守護安全用藥與夏日健康,遠離中暑威脅!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1036期 
懷孕用藥有學問,掌握正確資訊守護母嬰健康
2025-08-01
        為了孕育健康、平安的寶寶,孕期用藥安全是每位準媽媽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別邀請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黃建霈醫師,說明孕期用藥的基本原則與注意事項,協助準媽媽在面對身體不適或慢性疾病治療時,做出安心、正確的用藥選擇,保障自身與胎兒的健康。           黃建霈醫師指出,孕期用藥需特別謹慎,主要原因在於部分藥品可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進而影響胎兒的心臟、神經系統、腦部、五官及四肢的正常發育。   孕期不同階段 用藥皆須謹慎       其中,第一孕期(約懷孕第4至第8週)為胎兒器官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期,此階段若誤服藥品,恐影響胎兒正常發育。而第9週至生產前雖為胎兒逐步成形階段,仍有藥品可能導致胎兒生長遲緩或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以常見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為例,若於懷孕20週後使用,恐引發羊水過少,甚至造成胎兒動脈導管提前閉合,進而引發肺動脈高壓等嚴重併發症,因此不建議孕期使用。         部分女性在尚未察覺懷孕的情況下服用藥品,常因此感到焦慮。對此,黃建霈醫師說明,若用藥發生在受孕後的頭四週內,藥品可能造成胚胎無法著床或存活,自然淘汰;若胚胎能順利存活,建議後續透過產檢密切追蹤發育情形。若發現胎兒發展可能受到嚴重影響,醫師將協助準父母共同評估後續處置方向。         此外,若女性本身因慢性病需長期服藥,如使用於高血壓的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Receptor Blocker,ARB),或是口服降血糖藥、抗癲癇藥品或精神科藥品等,建議在確認懷孕後儘速與醫師討論,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停藥或調整藥品,以降低對胎兒的潛在影響。   口服與外用藥品皆需慎選,孕期保養有學問       另一方面,也有準媽媽因擔心藥品影響胎兒而延誤就醫或拒絕用藥,反而造成更大風險。以甲狀腺機能亢進為例,若不治療,可能引發嚴重的甲狀腺風暴,危及母胎生命。即使治療藥品可能對少部分胎兒造成唇顎裂或頭皮缺損等風險,但在臨床上發生率極低,且多數可透過後續醫療處理改善,整體風險遠低於未治療所造成的傷害。醫師會綜合考量「利大於弊」原則,確保藥品使用的安全性與必要性。         除了口服藥品,外用藥品與化粧品也需多加注意。黃建霈醫師提醒,含有A酸、水楊酸或塑化劑成分的化粧品,以及常見的痠痛貼布,多含NSAIDs成分,可能經皮膚吸收後影響胎兒,建議孕期減少或避免使用。       最後,黃建霈醫師呼籲,有懷孕計畫或已經懷孕的女性,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懷孕情形,讓醫師根據個人狀況進行妥善用藥評估。若對所使用的藥品或化粧品有疑問,也可諮詢主治醫師、婦產科醫師或藥師,獲得專業建議後再做決定,才能安心用藥、健康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1036期 
早C晚A這樣用,肌膚狀態更有感
2025-06-27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如何維持健康的肌膚與良好的生活狀態,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話題。近年來,「早C晚A」這個保養概念迅速流行,您是否也曾經好奇這背後的原理?食品藥物管理署特別邀請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吳吉妮醫師,為您介紹所謂的早C晚A究竟是什麼?以及化粧品正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什麼是「早C晚A」?       「早C晚A」是一種常見的保養方式,指的是早上使用維生素C,晚上使用維生素A的衍生物(包括A酯、A醇、A醛等)。吳吉妮醫師表示,維生素C具抗氧化特性,可抑制黑色素生成,建議於白天搭配防曬產品使用;維生素A衍生物在皮膚內依序轉化為A酸,有助於角質更新,然而因其在光照或與空氣接觸時,分子結構容易被破壞或氧化,導致其活性降低,甚至產生刺激性副產物,因此適合在夜間使用,以減少刺激與光敏反應。     使用限制與注意事項       「早C晚A」的保養方式,但並非適合所有人。吳吉妮醫師指出,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敏感性或乾燥性肌膚者,以及剛接受雷射或化學換膚等療程者,均應暫緩使用。   保養建議與步驟       吳吉妮醫師建議,保養初期可選用低刺激的維生素C衍生物,如抗壞血酸葡糖苷(Ascorbyl Glucoside)與低濃度A酯,依個人耐受度,每週使用1~2次,或視情況改用A醇、A醛,並可搭配高保濕或含油量較高的產品,確保角質層鎖水,減少因乾燥造成的不適。         分時使用維生素C與A衍生物,可發揮各自特性又減少互相干擾。吳吉妮醫師建議先從低濃度、低頻率開始,視膚況逐步調整,並搭配高保濕產品,維持角質屏障,降低刺激與乾燥風險,才能安心持續保養。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31期
仙丹還是毒藥?正確認識類固醇
2025-05-16
      類固醇因抗發炎效果顯著,被譽為「美國仙丹」,廣泛應用於過敏、免疫及發炎相關疾病。然而,長期或不當使用恐帶來副作用,引發民眾疑慮。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蘇柏名藥師,為您說明類固醇到底是什麼?         類固醇在臨床上使用已有60多年的歷史,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蘇柏名藥師指出,類固醇的劑型多樣,包括吸入劑、口服藥、針劑、眼藥水及藥膏等。吸入劑可用於氣喘與鼻過敏;口服藥主要用於消炎止痛;針劑適用於急性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眼藥水可治療過敏性結膜炎;藥膏則常見於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及口腔潰瘍等症狀使用。     使用類固醇會有副作用嗎?       類固醇雖用途廣泛,但許多人對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如水牛肩、月亮臉、高血壓、高血糖、骨質疏鬆等,時有疑慮。蘇柏名藥師強調,通常類固醇使用超過3個月以上且一天服用多顆以上(端視醫師開立之單顆劑量多高,以Prednisolone成分為例,一天吃超過每公斤1毫克即是高劑量),符合「長期且大量」使用類固醇的要件,才可能增加副作用的風險。   類固醇怎麼用才安心?       蘇柏名藥師在臨床上曾碰過有醫師為治療耳中風的患者,一天開立10顆類固醇,要連續吃一星期。雖然劑量大,但因服用時間短,其實不必過度擔心副作用;另外,像是治療兒童氣喘的吸入劑,因類固醇含量少,長期使用並不會導致副作用發生,只要用完藥嗽口,就可以避免口腔皮膚變薄而導致的感染風險。         此外,民眾在使用類固醇上也有些迷思,像是擦皮膚藥膏時,以為塗厚厚一層藥效比較好,其實這是錯誤的,事實上只要薄塗,皮膚吸收後看不到白白的藥膏即可。也有民眾擔心長期使用會對類固醇產生依賴性,得一輩子用藥,蘇柏名藥師也表示,醫師會依照病情的變化,慢慢減少類固醇的用量,甚至停用,因此民眾不用過度擔心。 類固醇安全使用7大守則       類固醇常用於治療發炎與免疫相關疾病,若能正確、安全使用,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副作用發生。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蘇柏名藥師指出,遵守以下七點用藥守則,幫助你安全又安心地使用類固醇。 1.控制體重: 使用類固醇可能增加食慾,應減少澱粉及精緻糖的攝取,並提升運動量,避免發胖。 2.預防骨質疏鬆: 多攝取鈣質(如牛乳、小魚乾、菠菜)或補充鈣片,減少骨質流失。 3.減少水腫: 降低鹽分攝取,可預防身體水腫。 4.服用時間: 若是一天服用一次類固醇,建議在早晨服用,以符合人體類固醇分泌規律。 5.避免腸胃不適: 建議在飯後服用,以避免空腹服用刺激腸胃。 6.注意血壓及血糖變化: 服用類固醇後,若血壓或血糖發生異常,尤其是高壓血或糖尿病患者,建議諮詢醫師評估是否調整用藥。 7.不可自行停藥: 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切勿自行停藥,以免引發「戒斷症候群」,嚴重時可能出現全身無力、低血壓、甚至昏迷等狀況,因此應遵循醫囑按時服藥,由醫師評估是否逐步調整藥量。        食藥署也提醒,類固醇若能正確使用,是治療疾病的好幫手。配合醫囑、注意日常作息,就能安心控制病情並減少副作用發生的風險。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25期
守護寶寶健康!一歲以下之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
2025-05-09
      什麼是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這類食品有其專業的定義,依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將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及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定義如下:   1.嬰兒配方食品:       指特製之母乳替代品,於採用適當之輔助食品前,單獨食用即可滿足出生至六個月內嬰兒之營養需求。   2.較大嬰兒配方輔助食品:       指供六個月以上至十二個月之較大嬰兒,於斷奶過程中,配合嬰兒副食品所使用之配方食品,但不適用於六個月以下嬰兒單獨使用。   3.特殊醫療用途嬰兒配方食品:       指特製之母乳或嬰兒配方食品之替代品,單獨食用即可滿足出生數月內患有失調、疾病或醫療狀況之嬰兒特殊營養需求,直到較大時,再採用適當之輔助食品。         為把關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作為母乳替代品,衛生福利部藉由上市前查驗登記審查許可制度,確保產品符合一歲以下之嬰兒營養需求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   配方奶選購 安全、適當是關鍵       對於必須以母乳替代品哺育寶寶的家長們,可諮詢醫師、營養師或醫護人員等專業人員之意見,就嬰兒自身狀況來選擇合適的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此類產品應在外包裝標示「產品開封前及開封後之保存方法」、「產品之使用方法及用量」、「使用者應遵照醫護人員、營養師之建議決定是否需要食用嬰兒配方食品及食用方法」、「顯著標示辨識標記並印刷於容器或外包裝」、「沖泡或稀釋調配時,應使用經煮沸之溫水及充分消毒之容器」等其他提醒詞句,以利消費者辨識。         民眾如欲查詢經衛生福利部核准之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可至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查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整合查詢服務/食品/核可資料查詢)。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24期
眼睛紅腫癢怎麼辦? 認識「過敏性結膜炎」
2025-04-22
        春暖花開,又到了花粉症肆虐的季節,您是否也開始覺得眼睛又紅又癢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表示,這是因為眼睛的結膜對空氣中特定的過敏原(如植物的花粉或孢子)所產生發炎反應,使眼睛分泌出組織胺(histamine)及其他發炎因子,造成眼睛充滿血絲、水狀分泌物增加,或是眼睛乾癢、有異物感等「過敏性結膜炎」症狀。     減緩過敏性結膜炎不適的方法 若發生過敏性結膜炎,可以透過下列方式減緩不適: ◆ 藥品治療: 使用人工淚液沖洗眼睛,以降低過敏原及發炎因子濃度;另外,亦可使用含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及非類固醇抗發炎成分的眼藥水,可有效減緩眼睛紅腫及搔癢症狀,但若為較嚴重的過敏反應,則建議加上口服類固醇及其他免疫抑制劑。 ◆ 物理治療: 透過冷敷等方式減緩眼睛不適。避免用力揉眼睛,以免誤傷角膜或造成急性結膜水腫。 過敏性結膜炎之預防及緩解 ◆ 避免接觸過敏原: 了解造成過敏(例如:花粉、孢子、灰塵等)的外在因素,並應盡量避免接觸,才能降低慢性結膜炎的發生。 ◆ 避免配戴隱形眼鏡: 配戴隱形眼鏡引起的物理性摩擦以及鏡片保存液的化學刺激,容易導致結膜出現水腫現象,若已有過敏性結膜炎的民眾,建議避免配戴隱形眼鏡,減緩眼睛的負擔。 ◆ 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如醫師或藥師): 依據眼科醫師的診斷結果給予藥物治療,切勿自行購買眼藥水,以免造成眼睛更多傷害。 ◆ 作息正常: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改善身體免疫狀況,減緩過敏症狀的發生。       食藥署提醒您,過敏性結膜炎需依照臨床症狀給予適當治療,如使用眼藥水及眼藥膏,於開封後一個月未使用完畢,則應丟棄。若使用後出現不適,則應儘速就醫,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期。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