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訊息

2025-11-21

塑膠容器知多少?安心使用指南

塑膠容器知多少?安心使用指南

      現代生活節奏快速,外食或外帶已成常態,各式食品容器也日益多元。從塑膠袋、塑膠碗杯到防滲透淋膜紙碗,這些便利的容器同時也引發消費者對「材質安全」的關注。本文將解析塑膠食品容器的材質與法規規範,幫助民眾安心使用。
 

 
認識塑膠材質
      塑膠是由許多化學單體經聚合反應形成的高分子材料,製造過程中,依用途不同,可能會加入色素、抗氧化劑或塑化劑,以改善外觀、提升耐用性或調整柔軟度。

 
      常見的材質包括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及矽膠,各有不同特色:
1.PET:常用於礦泉水瓶、碳酸飲料瓶及透明食品包裝。
2.PE:依密度分為低密度聚乙烯(LDPE)與高密度聚乙烯(HDPE),前者質地較柔軟,用於輕薄塑膠袋;後者結構較堅硬,廣泛應用於牛奶瓶及厚塑膠袋等。
3.PP:耐熱性佳,常見於 、飲料杯蓋及可重複使用的食品容器。
4.PVC:本身較硬,常藉由塑化劑來增加柔軟性,早期的保鮮膜即常採用此材質;而PE與PP因材質本身具彈性,一般不需額外添加塑化劑。
 
法規把關與標示規範
      
為保障飲食安全,衛生福利部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訂定「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針對塑膠容器規範重金屬、塑化劑及蒸發殘渣等限量,只要產品符合標準,在正常使用下並無安全疑慮。

 
      依同法第26條規定,市售食品容器在販售前必須完整標示產品資訊,包括品名、材質名稱、耐熱溫度、使用注意事項,以及標示「重複使用」或「一次使用」等字樣。若使用PVC或PVDC材質,還需標註「勿與高油脂且高溫之食品直接接觸」等警語,以提醒消費者正確使用。
 
      食品藥物管理署除透過教育宣導輔導業者遵循法規,也會定期抽驗市售產品,對不合格產品依法裁處,確保食品容器安全及保障大眾使用安全。

聰明挑選塑膠食品容器秘訣
      為確保食品容器使用安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提醒消費者,選購與使用塑膠食品容器時,應留意材質、標示與正確使用方式,本文將提供實用建議,幫助民眾安心使用。
 
消費者如何聰明選擇與使用
在面對多樣的塑膠食品容器時,消費者可遵循以下原則:
1.選購具有完整標示的產品:購買前留意包裝上是否完整標註材質、耐熱溫度與使用限制。
2.依標示正確使用:依產品標示之用途及說明正確使用。例如盛裝熱湯時,應選耐熱性較佳的PP材質;若欲進行消毒,須先確認產品是否可耐紫外線,避免加速塑膠老化。
3.留意容器完整度:塑膠製品若有刮痕、裂痕、變色或異味,可能影響安全性,應立即更換。
4.選擇塑膠本色產品:塑膠原材料大多為透明、白色或淺色,購買時避免選擇過度鮮豔的產品;使用鮮豔顏色餐具時,也應避免長時間接觸高溫及高油脂食品。
 

 
如何查詢相關資訊?
      如需了解更多食品容器安全相關資訊,可參考食藥署出版的《食品容器具小百科》及《不可不問的塑膠類200問──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安全與標示》手冊。相關電子書與電子檔可至食藥署網站(http://www.fda.gov.tw > 出版品 > 圖書)免費下載參閱。
資訊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