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訊息

2025-11-14

醫用噴霧器解析,呼吸道治療好幫手

      醫用噴霧器在呼吸道疾病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若選擇合適的醫療器材,並依照醫囑使用對應藥物與正確方式操作,有助於改善症狀並減少不適。為協助民眾正確認識醫用噴霧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臺北醫學大學家庭醫學科陳宥達醫師,說明醫用噴霧器的原理、種類與使用注意事項。

 
細小霧滴可深入下呼吸道
      
陳宥達醫師指出,醫用噴霧器所產生的霧滴直徑約為1至5微米(μm),屬於可進入下呼吸道的理想粒徑範圍,能穿越鼻咽與氣管,沉積於支氣管與肺泡,有助於藥品在病灶部位發揮局部治療效果。相較於口服藥品,能減少經由全身吸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適合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需快速擴張支氣管的患者使用。

 
      此外,對於年長者、幼童,或因協調能力較差而難以正確使用定量吸入劑的族群,醫用噴霧器也提供一項較為友善的替代方案。若在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時出現痰液增加、呼吸困難,或合併「咻咻」聲的喘鳴現象,亦可依照醫師指示使用。
 
依需求選擇適合的醫用噴霧器
目前市面上的醫用噴霧器依霧化方式不同,主要可分為3種類型,各具優缺點,適用情境如下:
1.氣動式噴霧器:利用壓縮空氣產生高速氣流,將藥液打散形成細霧。此類型為應用最廣的噴霧器,操作穩定可靠。
2.音波式噴霧器:透過高頻超音波震動產生能量,將藥液霧化。因產生的霧滴粒徑相對較大,較易沉積於上呼吸道,對於需將藥品送達肺部深層的情況較不適合。
3.篩孔式噴霧器:藉由振動金屬網膜使藥液通過微孔霧化,霧滴粒徑均勻細小,最接近理想治療範圍(1–5微米),可將藥品有效輸送至下呼吸道深處。
不同種類的醫用噴霧器,圖片內容詳見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51期內文
文字撰寫|遠見50+編輯群
資訊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51期